1943年
2020-03-17

1943 大事记

1月30日 青岛文艺协会成立。

春 青岛市海外抗敌同盟动员委员会成立。

7月1日 伪青岛市“剿共委员会”成立。

7月24日 伪“青岛特别市献铜委员会”成立。

8月 中共崂山武工队成立。

10月 由中共山东分局领导的青岛工委成立。

11月13日 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改称青岛特别市政府。

12月30日 共产党员组织发动日本拖船船员13人在青岛起义。

 

经济掠夺

为支撑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实行所谓“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掠夺青岛地区的物资财产和人力资源,加强对重要经济部门的垄断统制。对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如矿山、交通邮电、公用事业等,日本人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国策会社专营。其他的工商业,则以“军管理”、“委托经营”、“组合合作”等方式予以控制。伪特别市公署极力配合日本的侵略政策。1943年7月23日,在收购花生油等物资时,伪市长姚作宾竟恬不知耻地说:“目的在于增强友邦日本之战力”。7月24日“献铜委员会”成立,负责征收铜类战略物资,供日本侵略军使用。

图为收集铜类推行细目书。

日本政府在制订对华经济侵略政策中提出,“控制交通命脉,必须抓住交通事业,铁路、水运等必须保证全面完成军事任务”。1938年侵占青岛后,青岛港由日本海军、陆军和总领事馆组成的“青岛港湾委员会”接管,并从英国人手中接管了胶海关,改由日人任税务司。此后,青岛港一直是日军在华北最重要的军港和战略物资转运基地,大批侵略军和武器装备由日本运抵青岛港,经胶济铁路转运山东及华北各战场。同时,日本还通过胶济铁路及新修的德州至石家庄铁路掠夺河北、山西等省的矿石、煤炭等重要物资,部分供应青岛的日资企业,大部则经青岛港运回日本。为方便掠夺物资,日伪当局在青岛港新建泊位,开辟装卸煤炭、铁矿石的专用码头,安装自动装卸机械,使青岛港出口额畸形大幅度增加,首次超过天津港,跃居华北诸港之首。

图为大港一号码头的泊位。

图为码头工人装运日本掠夺的物资。

图为日本“胶海关监督之关防”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