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青岛,同全国一样,工农业生产处于基本停滞状态。党政机关受到冲击,社会秩序混乱。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宣传下,青岛的路名、厂名、店名、校名甚至人名,都做了相应的更改,改成了富有“红色意义”和“革命色彩”的名字,如“红卫”、“反修”、“反帝”、“文革”等等。关闭了宗教场所和一些娱乐场所。许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学生们参加了席卷全国的“大串联”,有些群众“造反”组织之间还发生了“武斗”。1967年1月22日,青岛23个造反组织在汇泉广场举行了夺权大会,成立了“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强行夺取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委的一切权力,由此引发了青岛全面动乱。
“文化大革命”给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4年青岛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73年的34亿元下降为19.7亿元,生产出现了大倒退。
1968年国家石油部决定,由胜利炼油厂每年供应青岛市民用液化气110吨,此为青岛市民用液化气之开始。青岛第一仪器厂研制成功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无接点距离保护装置。青岛针织一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双反面机,填补了针织行业的一项空白。青岛盐业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1970年8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在贮水山建立电视台,开创了青岛市电视事业的先河。1970年12月26日,青岛球拍厂试制成功23SX5B型9英寸黑白电视机显像管,成为山东省试制成功的第一批显像管。1976年10月,黄岛油港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