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气候
2019-07-18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青岛地处东亚季风较发达的黄海之滨,受季风和海洋的影响,四季变化十分明显。夏半年(4~9月),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受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和影响,使青岛地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气温的日较差小、无高温酷暑,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10月~翌年3月),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处在南下蒙古冷高压控制之下,干冷的西北风使海洋对区域的影响大大减弱,气候干燥,温度偏低,充分表现出了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气候特点 应用90年来青岛气象记录资料,青岛气候的基本特点为: 

(一)冬长稍寒,夏爽而短。青岛市年平均气温为12.2℃。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5.9°C,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1°C。最热月出现在8月,月平均气温为25℃,平均最高气温为28.5°C;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1.2°C,平均最低气温为—4.5℃。

(二)青岛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达36.2℃,出现在1939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达—16.9℃,出现在1931年1月10日。

(三)青岛年月平均、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统计表

表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2

0.0

4.4

10.2

15.7

20.0

24.0

25.0

21.4

16.0

8.8

1.9

12.2

最高

2.2 

3.7

8.4

14.4

20.0

23.7

26.8

28.5

25.3

20.0

12.4

5.0

15.9

最低

4.5

-3.2

1.2

7.1

12.5

17.4

21.6

22.6

18.2

12.3  

5.1

-1.5

9.1

青岛市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全年最低,与同纬度的内陆城市济南相比,高1.2℃,就平均最低气温而言,比济南高2.2℃。青岛很少有像济南那种“冷风刺骨、寒气逼人”的天气。随着青岛工业生产、城区建设的扩大,人口密度和建筑物、交通车辆等人工热源的日益剧增,青岛市区明显形成的“热岛效应”在改变着青岛的气候面貌,使青岛市平均气温的变化呈现变暖趋势,冬季尤为明显。青岛的冬季持续时间长,11月11日(济南是11月12日)入冬,到翌年4月10日(济南是3月31日)出冬,长达151天。

青岛8月份月平均气温为全年最高,其值为25.3℃,极端最高温度也不过是36.2℃(1939年7月31日),济南却曾高达42.7℃(1942年7月16日)。济南市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在30天以上,而青岛自1898~1973年75年间只出现过14次,平均5年才出现一次。青岛夏季持续的时间较短,平均从7月1日前后开始,到9月10日前后结束,约计长达70天,比济南少50余天。

(二)风大、频繁,主导风向偏南。青岛地处季风活动频繁区域,加上天然峡道走廊地形的影响,使其不仅风频,而且风力也大。青岛累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全年当中,4月份风速最大,达6.0米/秒,以8、9两月平均风速最小,均达4.6米/秒。青岛各月的平均风速分布基本上呈“两峰一谷”型。

每年从10月份风速开始增大,全年中有八个月的风速大于年平均值。青岛累年最大风速(即10分钟平均值)为37.2米/秒。出现在1949年7月26日,风向为N,其各月的最大风速均在22.0米/秒以上;累年极大风速(即瞬时极大风速)曾达到44.2米/秒,风向为NW,出现在1956年7月10日,青岛各月极大风速均在31米/秒以上。

由青岛陆上(观象山、前村、上马镇)三个台站的风速资料统计,≥10米/秒(约6级以上)的大风在青岛出现的日数平均为143.6天;≥17.2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每年也有68.5天。

青岛受大海环抱的直接影响,具有明显的海陆风特点。由于一日之中海陆温度差异的变化,往往一夜间的风向出现向岸或离岸的转换,白天风从海上吹来,夜间风从陆地吹来。青岛的海陆风以6~10月出现较多,盛夏季节尤为明显。

青岛各风向之频率,全年中以SSE频率最大,占16%,是青岛的主导风向,其次是N、S、NNW三个风向,其频率均为12%;全年中WSW、ESE、NE向风的频率为最小,均为1%,青岛的静风频率为3%。

由于地形的影响,青岛各站虽相距不远,但风向却有明显差异。

(三)夏雨集中,变率较大。据1899~1987年计89年气象降水记录统计,青岛市累年平均降水量为687.3毫米;以1911年降水量为最多,达到1 272.7毫米;1981年降水量最少,仅为308.3毫米。青岛降水量年变化呈“单峰”型,以7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青岛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8%;其次为秋季,以9月份降水量较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春季降水量较少,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冬季降水量为最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

青岛降水量月际分配极不均匀,变率较大。降水量的年平均相对变率为23%,夏季变率较小,冬季变率较大。

青岛年平均有降水日数(≥0.1毫米)86.3天,7月份最多,达14.0天,1月份最少,仅3.5天;平均降水强度为8.0毫米/日,全年降水强度以8月份最大,达13.8毫米/日,2月份最小,仅2.4毫米/日;累年一日内最大降水量为269.6毫米,出现在1956年9月5日。

青岛雨季(也称汛期)从6月下旬开始进入,历时80天,于9月上旬结束,青岛雨季降水量计为414.7毫米,占全年平均总降水量的60.3%。

(四)冬寒潮频、夏湿雾多。寒潮和湿雾是青岛市特殊而重要的气候现象。青岛的雾绝大多数是平流雾,即海雾。

入秋开始至初春,由于西伯利亚较强的冷高压暴发南下,致使北方冷空气的活动逐渐频繁,入侵青岛的寒潮次数也随着增加。据统计,冬半年每月平均约有3次强冷空气造成的寒潮入侵青岛,1月份更多,达5~6次,而小股冷空气南下之影响则更加频繁,很符合常说的“十天一大寒(潮)、五天一小寒(潮)”的出现规律。

海雾更是青岛气候的显著特点,不仅雾期长,而且浓度也大,仅次于雾都重庆。青岛累年平均有雾日数为49.3天,每年3~7月海雾盛行,是青岛的雾季。

在一年四季中,多雾季节是夏季,平均约4天即可出现一次,尤其是7月份,仅一个月内雾日竟达11.2天,但进入8月,海雾即会锐减。青岛的海雾日变化也相当有规律,其变化趋势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通常在早晨6、7、8点钟,此时段是一日气温最低、大气层结比较稳定,海雾登陆最为有利,海雾出现次数最多;12~15时,日照加强,地面迅速增温,出现了一日中的最高气温,由于热力作用,上升气流加强,乱流加剧,大气层结不稳定,这时段不利海雾登陆,海雾出现次数最少。

气候四季划分

春、夏、秋、冬往复更替,但划分四季的方法却各有不同。天文学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端;中国民间习惯用阴历的1、2、3为春;4、5、6为夏;7、8、9为秋;10、11、12为冬。但不能实际的反映各自节气的天气气候;近代气候学家则采用候平均气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即候平均气温在10~22ºC之间为春和秋季,高于22ºC为夏,低于10ºC为冬季。

第一节(一)春季。始于4月11日,终于6月30日,持续81天。与24节气中的“清明”至“夏至”相对应。青岛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温暖、风大、少雨,季平均气温为10.1℃,平均风速为5.6米/秒,居四季之首。

第二节(二)夏季。始于7月1日,终于9月10日,持续72天。与24节气中的“小暑”至“白露”相吻合。青岛夏季空气湿润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凉爽。季平均气温23℃,无炎热和酷暑天气。

第三节(三)秋季。始于9月11日,终于11月10日,持续61天。与24节气中的“秋分”和“立冬”相一致。青岛的秋季天高气爽,云淡雨少,大气稳定,凉暖适中,季平均气温为15.4℃。

第四节(四)冬季。始于11月11日,终于翌年4月10日,持续151天,跨越了24节气中的“小雪”到“春分”10个节气。季平均气温为0.2℃。四季中冬季持续时间漫长,气温偏低。

第五节青岛气候的季节特征可以概括为“春来迟而凉,夏短湿而爽,秋早气温高,冬暖延时长”。

第六节 

第二节  区域气候

气候区划 青岛地区属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就山东省气候区划来说,青岛地区属Na区,其特点是:年温较低,春季回暖晚;夏季凉爽,最热月出现在8月;年雨量适中,气候湿润,风速大,海雾、台风较多,冰雹较少的气候特点。青岛地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形破碎,形态复杂,东有崂山山脉,西有胶南丘陵,中部低平,构成了峡道走廊,这种地貌的分布形势,加深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山前山后,市区与各县(市),海滨与山区其气候则各具特点,这些区域性小气候是大范围气候区划所无法体现的。根据地形特点和气候差异,青岛可分为三个区域气候区。

(一)北部低山丘陵气候区 包括平度东北部和莱西北部,这一气候区占地面积在三个气候区中为最小,年降水量691.3~728.8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多春旱。年平均气温11.3~12.0℃,最热月出现在7月,平均最高气温24.9~25.3℃;1月为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3.5~—3.8℃;极端最高气温37.5~38.6℃,极端最低气温—17.9~—21.1℃,无霜期为186~197天,冰雹出现较多,平均1~3年一遇。

(二)中部平原气候区。包括平度西部和南部、莱西南部、胶州的北部、即墨和崂山的西北部。该气候区面积最大,累年平均气温12.0℃,莱西稍低,为11.3℃,最热月大多出现在8月,莱西、平度出现在7月,以崂山和胶州平均温度最高,分别为25.5℃和25.4℃;最冷月均出现在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为—3.8~—2.3℃;以胶州市极端最高气温最高,为39.7℃,极端最低气温以上马镇最低,为—21.2℃。全年平均降水量在690~790毫米之间,以胶南县为最多,平度市最少,年内降水量分布,各县(市)区均是7月份最多,11月份最少,无霜期为186~214天。

(三)东南中山丘陵气候区。包括即墨、崂山东南部、胶州南部、胶南县和黄岛区。该区域濒临海洋的面积居多,受海洋的调节、影响比其他两区明显。该区年平均气温略高,以市区和胶南小场最高,为12.2℃。最热月均出现在8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5.1~25.8℃,以胶南小场最高;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3.3~—1.2℃之间,以胶州市最低。风速大,台风、海雾较多,特别是3~7月份,海雾是本区重要的气候特点之一。另外,市区多烟幕,是城市气候特点之一。

青岛市区与县(市)、区气象要素对比

(一)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2.0℃,市区和黄岛区略高,分别为12.2℃和12.1℃,莱西最低,为11.3℃;最冷月全市平均出现在1月份,为—2.5℃,市区最高为—1.2℃;最热月全市平均出现在8月份,为25.3℃,其中莱西、平度最热月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24.9℃和25.3℃。

(二)青岛年平均日较差为9.5℃,莱西最大,为11.3℃,市区最小,为6.5℃。各月平均日较差以5月最大,为10.8℃,其次是10月,为10.7℃,12月最小,为9.5℃,日较差也是莱西最大,市区最小。气温年较差全市为27.9℃,平度最大,市区最小。

(三)极端最高气温全市平均为37.6℃,胶州最高,为39.7℃,市区最低,为35.4℃;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平均为-18.8℃,以崂山区的上马镇最低,为-21.2℃,莱西次之,为-21.1℃,市区最高,为-15.5℃。

(四)(二)降水。全市平均降水量在690~79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胶南最多,为790.9毫米,平度最少,为691.3毫米,其他县、区差异不大,多在7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内分配为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夏季多,占全年的60%以上,冬季少,仅占全年的3%~5%。

(五)各县(市)区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早出现在4月下旬,最晚在11月上旬。暴雨日数2.3~3.2天,以即墨和胶南最多,平度最少。1964年最多,1970年次之,1978年未出现暴雨。崂山顶部是青岛市的降水中心,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崂山的北九水平均年降水量达1130.6毫米,1964年降水量曾多达2103.8毫米,成为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  

(六)一日最大降水量在崂山北九水,1961年9月7日受气旋天气影响,降水量达406.2毫米,青岛市区次之,为269.6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1~15天,都出现在7月份,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62~78天,出现在1~3月。

(七)(三)气压和风。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1月份气压最高,以莱西最高,为1037.0百帕,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份气压最低,以莱西最低,为982.5百帕。 全市的大风分布以市区最多,其次是胶南、即墨和莱西。4月份最多,8月份最少。大风强度一般沿海较大,内陆较小,最大风速以市区最大,曾达44.2米/秒。最常见风向多为西北风。

(八)(四)湿度和蒸发。历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9%~73%之间,冬季小夏季大,以胶州、胶南、崂山最大,均为85%。蒸发量各县(市)区均1月份最小,即墨市为49.6毫米,5月份最大,即墨市为255.2毫米。

(九)(五)日照。全市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 607.0小时,莱西最高,为2792.7小时,胶南最低,为2434.7小时。全市日照百分率年平均为59%,也是莱西最高,胶南最低,分别为63%和56%。年太阳辐射总量全市平均为121.4千卡/平方厘米,莱西、平度和崂山西部上马镇一带居高值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25.8千卡/平方厘米以上,青岛市区、黄岛、崂山、胶南为低值区,在12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

(十)(六)霜冻。青岛市平均初霜日为10月26日,莱西最早,为10月9日,市区最晚为11月15日;全市平均终霜日为4月1日。全市平均无霜期为209天,莱西无霜期最短,为186天,即墨大桥盐场最长,为235天。全市有霜期平均为156天,莱西最长,为179天,即墨大桥最短,为130天。青岛市区霜冻晚,出现的霜日也少。

 

第三节 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在气象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其生长、发育和活动状态的出现时间。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虫绝鸣等都称之为物候。

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不仅能反映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而且也反映了历史上气象因素的积累。因此,物候观测对做好农时预报,专题分析,农业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青岛的物候观测项目  青岛的物候观测始于建国前。建国后,物候观测主要安排在崂山县气象站进行。80年代初期也曾改在市区中山公园进行。青岛的物候观测项目为:动物方面主要有家燕、鸿燕、蝉(知了)、青蛙、蟋蟀(蛐蛐)等,植物方面主要有樱花、刺槐、紫藤、桃花、蒲公英、法国桐等。

物候状态

青岛市区物候 “春分”时节,迎春花盛开,至3月26日前后杨柳开始发芽。“清明”刚过,家燕即行归来,4月15日杏花盛开,到4月20日左右,樱花也争先开放。“谷雨”之后,刺槐发芽,到4月25日青蛙始鸣。“立夏”到来,紫藤开花,于5月10日左右,候鸟始鸣。“小满”时节,在5月25日前后,刺槐花盛开,“芒种”蔷薇开花。“夏至”蝈蝈始鸣。“小暑”过,棉花开。“大暑”到,蝉劲叫。“立秋”刚过,蟋蟀始鸣。“秋分”之时,家燕去归。“寒露”之时,鸿燕南行。“立冬”时节,草木凋零。时到“大雪”,水始结冰。

青岛的气象部门通过观察,选择了对物候变化反映敏锐的七种动物和七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记录。

青岛物候状态观测记录表

表3                                                 (动物部分)

类别

             月日

项目

初见

终见

闻声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家燕

4.19

4.6

5.11

10.2

9.27

鸿雁(北行)

3.12

2.2

4.2

雄蝉

7.2

6.19

7.31

召蝉

7.16

7.13

7.19

青蛙

4.24

4.10

6.10

蟋蟀

8.10

8.5

8.17

鸿雁(南行)

10.9

9.30

10.25

青岛物候状态观测记录表

表4(植物部分)

类别

             月日

项目

发芽

开花

盛开

落叶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樱花

4.6

3.15

4.19

4.16

4.2

4.22

4.22

4.10

4.28

刺槐

4.23

4.12

5.6

5.18

5.14

5.26

5.27

5.15

6.3

11.13

紫藤

4.19

3.15

4.22

5.5

4.23

5.12

5.17

5.10

5.26

4.17

4.2

4.28

4.25

4.24

5.2

4.12

3.29

4.19

4.19

4.2

4.26

蒲公英

3.5

3.3

3.15

4.4

3.12

4.14

法国桐

4.24

4.13

4.28

11.24

崂山区物候 动物有鸟候:大雁阴历九月南飞,次年仲春北返;燕子阴历三月始见,霜降前返南方。有“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的农谚;立夏到,“布谷”(鸟)叫。其他如窜草鸡、鹌鹑等候鸟南迁北徙,同雁、燕时间大体相同。鱼候:域内有“谷雨下网打鲅鱼,楸树开花,刀鱼(带鱼)搬家(可捕期)”的农谚。虫候:“蝉始叫,夏至到。蟋蟀叫,秋天到”。蚂蚁秋末蛰居,谷雨出洞。蛙、蛇、蜥蜴立冬蛰眠,清明前后复苏。獾、狐、刺猬立冬蛰居,清明出洞。 

植物有小麦:寒露前种,立冬分蘖,谷雨打包,立夏前后开花,芒种后3~4日收获,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和“麦熟一晌”的农谚。玉米、谷子:谷雨后下种,六月花,处暑后2~3日收获,有“处暑三日无青 ”的农谚。地瓜:清明前后畦苗,小满栽培,八月初一开沟(始刨),霜降前收获完,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苹果:清明后开花,立秋后熟。葡萄:清明后开花,立秋前后熟。白菜、萝卜:有“头伏白菜,末伏萝卜(下种),立冬萝卜,小雪菜(收获)”的农谚。桐:谷雨前后发芽开花,冬前落叶。落叶松:谷雨后发芽,霜降落叶。刺槐:清明后发芽开花,霜降落叶。

平度市物候 动物有鸟候:大雁深秋自北南飞,次年仲春由南北返;燕子清明前后始见,冬前飞回南方。有“小燕不过三月三(农历),大雁不过九月九(农历)”之农谚;立夏到,布谷(鸟)叫。虫候:蝉于夏至始鸣。有“夏至到,蝉始叫”。“蟋蟀叫,秋天到”之谚;蚂蚁深秋冬眠,谷雨出洞。夏天有“蚂蚁倾巢出,准备下大雨”之谚;蛇立冬蛰眠,清明前后出洞;蛙立冬入河,清明前后出河。

植物有小麦:秋分前后播种,立冬分蘖,立夏前后开花。有“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指收获),“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适宜”(指下种)之谚。棉花:谷雨前后播种,有“枣芽发,种棉花”之谚。夏至前后开花,霜降前后收获。梧桐树:谷雨前后发芽开花,冬前落叶。萝卜、白菜:中伏种萝卜,立秋前后种白菜。有“中伏萝卜末伏菜(下种)、“立冬萝卜小雪菜(收获)”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