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 青岛的表层土壤质地由砂土至中壤土均有分布,面积较大的为轻壤土和中壤土,砂土和砂壤土面积较少。
砂土 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的砂质河潮土和风沙土,面积58324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48%。其特点是:质地松散,漏肥漏水,养分贫瘠,为生产性能差的一类土壤质地。
砂壤土 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区的棕壤性土及平原地区的河潮土,面积2613466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1.44%。其特点是: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占7%~19.06%,砂性较大,漏肥漏水,潜在肥力较低,但与砂土相比,亦属较好的土壤质地类型。
轻壤土 主要分布于山丘下部的潮棕壤及平原地区的壤质河潮土,面积6708085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5.02%。其主要特点是:物理性粘粒含量占23%~27%,砂粘适中,适耕期长,水气热善协调,潜在肥力高,为生产性能最好的土壤质地类型。
中壤土 主要分布于浅平洼地的砂姜黑土,面积2811283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3.06%。其特点是: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占30%~40%,质地较粘,耕性较差,适耕期短,为生产性能较差的土壤质地类型。
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为5种类型,即薄层型、粘质垫层型、均质型、夹层型、砂姜黑土型。按障碍层出现的部位又分为16种构型。
良好土体构型 含有粘质垫层类型中的深位粘质垫层型、均质类型中的壤均质型、夹层类型中的蒙金型和砂姜黑土类型中的黑土垫层型4种,面积2006384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6.46%。特点是:土层深厚,无障碍层,为高稳产土壤的土体构型。
较好土体构型 含有夹层类型中的蒙淤型、蒙银型、粘体型和粘质垫层类型中的浅位粘质垫层型4种,面积3072114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5.20%。
较差土体构型 含有砂姜黑土类型中的黑土裸露型和薄层类型中的中层型2种,面积4322282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5.45%。
差的土体构型 含有夹层类型中的夹粘型、夹砂型、砂体型和薄层类型中的薄层型4种,面积1645777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3.50%。
极差的土体构型 含有薄层类型中的极薄层型和均质类型中的砂均质型2种,面积1144601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9.39%。
土壤结构 青岛的耕层土壤,多为屑粒状、粒状、碎块状、单粒状结构,含1~3毫米的团粒结构较少。从土壤类型看,潮棕壤、褐土及潮土,耕层土壤以粒状为主,结构良好;棕壤、淋溶褐土、砂姜黑土及湿潮土结构较差,多为屑粒状或碎块状结构;棕壤性土、褐土性土、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及风沙土,土壤结构最差,多是单粒结构。
土壤容重 耕层土壤容重为1.32~1.45克/立方厘米;犁底层的容重大部分为1.40-1.50克/立方厘米。山丘中上部的棕壤性土和棕壤,受侵蚀较重,有机质含量低,耕层土壤容重偏高;山前倾斜平原及沿河低平地的潮棕壤、褐土、潮土有机质含量高,容重较低;洼地砂姜黑土处于二者之间;滨海低地的潮盐土因表土层结构差,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容重最高,为1.45克/立方厘米。剖面上下层次,土壤容重亦有较大差别,愈往底层容重愈高。
土壤孔隙度 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为43.6%~48.8%,通气孔隙度为9.6%~13.7%。土壤耕层孔隙度的高低与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有关。因土壤类型不同,总孔隙度测定值差异较大,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潮棕壤>淋溶褐土>砂姜黑土>盐化潮土>湿潮土>潮土>棕壤>褐土>褐土性土>棕壤性土。通气孔隙度以淋溶褐土、棕壤最高,滨海潮盐土最低。土壤质地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亦较明显,如砂性土壤通气孔隙高于粘性土壤。此外,质地相同的土壤,其孔隙度高低往往与土壤自身有机质含量有关。凡有机质含量高的则孔隙度高,反之土壤孔隙度偏低。
第二节 化学性质
有机质与氮素含量偏低,磷素严重缺乏,局部地区缺钾,大部分地区缺硼、钼、锌微量元素。
土壤有机质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3%~0.98%,加权平均值为0.84%,低于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3%),属低量的供给水平,共有面积8037809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5.93%。
土壤有机质含量因土壤类型而异,砂姜黑土有机质含量为1.12%,而滨海潮盐土含量为0.44%,两者相差2.5倍。各县(市)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靠近市郊的崂山,以及平度、莱西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西南部的胶南县,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与崂山区相比,低1.4倍。
土壤全氮与碱解氮 全市耕层土壤全氮含量为0.047%~0.062%,加权平均值为0.056%。养分供给水平多为稍低量和低量,共有面积10148800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82.25%。
土壤全氮含量因地理位置、土壤类型而有较明显差异。从地理位置看,崂山区、平度市、莱西县土壤全氮含量较高,胶南县全氮含量较低。从土壤类型看,砂姜黑土全氮含量较高,滨海潮盐土和风沙土含量较低。
全市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为43~70PPm,加权平均值为53PPm,从养分丰缺程度看,多数土壤属低的范围。
土壤速效磷 全市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3~10PPm,加权平均值为5PPm。养分供给水平多为低量和极低量,共有面积8743754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1.72%。
土壤速效磷含量因土壤类型不同,差异较明显,其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潮土>潮棕壤>滨海潮盐土>淋溶褐土>湿潮土>盐化潮土>棕壤>棕壤性土>褐土>砂姜黑土>褐土性土。此外,因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速效磷含量也有较明显差异,各县(市)、区之间,以崂山区最高,平度市、莱西县和黄岛区次之,胶南县较低,胶州、即墨两市最低,高低相比为3.3倍。
土壤速效钾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为60~100PPm,加权平均值为76PPm。以一般量和稍低量居多,共有面积7588858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2.25%。
土壤速效钾含量因成土母质类型而有较明显差异,山地丘陵区坡积、残积物发育而成的棕壤性土,含钾量较低,山前倾斜平地洪积、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棕壤、潮棕壤、褐土和潮土含钾中等,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砂姜黑土含钾较高,海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滨海潮盐土含钾最高。
微量元素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很不均衡,除大部分土壤有效铜、铁含量高于临界值基本不缺外,锰含量中等,硼、钼、锌含量很低。其中,有效硼含量除个别地区土壤达到0.9PPm外,绝大多数地区土壤低于0.5PPm;有效锌的含量为0.18~2.50PP血,部分地区土壤低于0.5PPm;有效钼含量极个别地区土壤达0.34PPm,绝大多数地区土壤低于0.15PPm;有效锰最低为2.43PPm,最高含量为84.00PPm,大多数地区土壤含量均在5PP血以上。远郊县的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明显低于市区和近郊县,且含量变幅较大,一般相差10倍左右,高的可达几十倍。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很大,酸性岩坡洪积物或洪冲积物发育的棕壤土类,大部分缺硼、钼,小部分缺锌;有效硼、钼、锌低于临界值(临界值:硼0.5PPm,钼0.15PPm。锌0.5PPm)的样点分别占96%、80.3%和15%;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形成的砂姜黑土,大部分缺锌、硼,极小部分缺锰,有效锌、硼、锰低于临界值(锰临界值为5PPm)的样点分别占76.3%、89.6%和7.7%;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潮土,大部分缺硼、钼,小部分缺锌,有效硼、钼、锌低于临界值的样点分别占80%、81.8%和26.3%。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因土属、地形部位不同,也有较明显的差异,砂姜黑土类的黄土覆盖砂姜黑土土属,硼、钼、锌、锰、铜、铁的有效含量均高于黑土裸露砂姜黑土土属。
莱西县的姜山洼与即墨市的西北洼砂姜黑土区,因洼坡和洼底所处的相对高程不同,引起地表水的重新分配,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聚集或迁移,使洼底的砂姜黑土有效硼t钼、锌、锰、铜、铁的含量大于洼坡的砂姜黑土。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大小有明显的区域性,以平度、莱西、即墨、崂山四地较高,范围在每百克±12.7~17.5毫克当量;胶州市中等,为每百克±10.9毫克当量;胶南和黄岛区较低,范围在每百克±7~8毫克当量。同时与土壤类型和质地有密切关系。棕壤的阳离子代量(为每百克±9.7毫克当量)比棕壤性土高(为每百克±8.0毫克当量),比潮棕壤(为每百克±10.7毫克当量)偏低;湿潮土和砂姜黑土阳离子代换量较高,分别为每百克±19.8毫克当量和18.1毫克当量;风沙土阳离子代换量极微。土壤质地愈粗,代换量则弱;质地愈细,代换量则强。砂壤土为每百克±3.s~7.8毫克当量;轻壤土每百克±7.2~13.3毫克当量;中壤土为每百克15.9~16.7毫克当量。
土壤酸碱度 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至中性,少部分呈酸性或微碱性至碱性。其特点是变化幅度较大,一般耕层土壤pH值为5.5~8.0。其中棕壤土类pH值为5.5~6.7;褐土土类pH值为6.8~7.2;潮土土类pH值为6.6~7.7;砂姜黑土pH值为7~7.5;滨海潮盐土pH值为7.3~8.0。
碳氮比耕层土壤碳氮比值为7.7~9.2,加权平均值为8.5。土壤碳氮比值与土壤类型有关,砂姜黑土土类中的砂姜黑土土属和褐土土类中的褐土土属,碳氮比值较高,一般在9左右;棕壤土类中的棕壤土属和潮棕壤土属为8.4,棕壤性土土属和潮土土类中的潮土土属较低为7.7~7.9。
氮素供应强度耕层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变幅为8.8%~11.3%,加权平均为10%。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因土壤类型而异,棕壤土属、褐土土属、潮土土属氮素供应强度较高,为9.2%~9.8%;砂姜黑土土属为8.2%;滨海盐土最低为7.5%。
磷素供应强度耕层土壤磷素供应强度变幅为0.64%~1.52%,加权平均为0.78%。磷素供应强度也与土壤类型有密切关系,其土壤磷素供应强度,棕壤性土>潮棕壤>棕壤>潮土>盐化潮土>淋溶褐土>滨海潮盐土>褐土>湿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性土。高产田块的耕层土壤磷素供应强度,多为2.1%~2.8%。
第三节 土壤分布
青岛南北纬度跨度不大,同属一个生物气候带,地带性土壤为棕壤。由于山体较低,土壤垂直带谱简单,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较为明显。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青岛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是:在低山丘陵区以棕壤为主,浅平洼地为砂姜黑土,河流两岸及下游扇形冲积平原为潮土,滨海低地为盐土。
枝状分布 低山、丘陵地区,土壤分布的特征与河谷走向、水系的形态基本一致,大体沿河道走向呈枝状分布,表层为河流沉积物,下层为当地母岩风化形成的坡积或洪积物。
堤围式分布 大沽河地区,为防止河水泛滥,除沿主河道筑堤蓄水外,并在两侧数公里处筑有外堤挡水,当河水漫出内堤时,所夹带泥沙便淤积在外堤以内,以外堤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土类型,即外堤外为黑土裸露砂姜黑土,外堤内是壤质河潮土。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崂山山区,受地形和山地小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土壤。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下分布着棕壤;300~600米处为棕壤性土及白浆化棕壤;600~700米处的阴坡林地出现酸性棕壤;7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