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兽形鬻】 1979年,从胶县(现胶州市)三官庙乡北三里河村出土。鬻高10厘米,圆形鬻体直径18.8厘米,鬻体为筒状圆圈成周,正前饰有“龟缩”状小兽首,兽首之上是口流,尾梢用夸张的手法向前卷与口流连接形成提梁,尾下部塑有象征雄性的生殖器。兽首、口流、提梁和生殖器在平面上形成一条中心线。四足均衡地分列于这条中心线两侧,鬻体造型布局考究,稳健实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陶工纯熟的工艺技术和充分的想象力,以及制陶业的发达程度。现藏于胶州市博物馆。
红陶兽形鬻
【蚌形响器】 1985年,在胶南县(现胶南市)塔山乡西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为泥质黑陶器。响器外表象个蚌壳,呈椭圆形,两侧有两道对称的弧形缺口,口长7.5厘米,宽0.5厘米,缺口两端各有一凹形槽,便于摇动时用两指捏住。
蚌形响器
响器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稍小,下半部口沿外侈,腹部一侧有四个小圆孔,以增加摇动时的发声和音色的和谐。响器内有三个泥质小圆球,其中一个残破仅剩五分之一左右。此响器使用时通过三个小圆球撞击外壳薄壁和圆球滚动相互碰击而发出声音。经专家鉴定,此响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比较少见,堪称珍品。现藏胶南市博物馆。
【黑陶高足杯】 黑陶,以它浑圆工整的轮制器形,厚薄均匀的胎体,较高的烧结硬度,乌黑光亮的颜色效果,构成了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殊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因其器体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陶”之称。
此件黑陶高足杯,为青岛胶州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杯高21厘米,奢口,弧形底,高圈足,器表漆黑有光。圈足上部并排锥刺着两圈小孔,孔间间距均匀,似透非透。装饰手法简练,朴素无华。另外,轮制过程中在杯体上形成的凹凸轮纹和圈足上的弦纹,给人一种有节奏的美感。
【灰陶壶】 1979年7月,在胶南县(现胶南市)海青乡甲旺墩汉代墓葬中出土。灰陶壶造型美观,质地细腻,小口、短颈、鼓腹、小圆足,通高33.5厘米、口径16.5厘米、颈
黑陶高足杯
高3厘米、最大腹围1.4米、足径9厘米。陶壶上身无明显纹饰,上腹部阴刻“西舍”二字,字迹清晰,笔划规整,意为标明此陶壶的出处,壶下身皆为竖式粗绳纹。该陶壶对研究汉代的制陶工艺和文字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现藏胶南市博物馆。
灰陶壶
【双系釉陶壶】 1982年8月,在胶南县(现胶南市)琅琊镇供销社饭店工地出土。双系釉陶壶通高36.5厘米、口径12.5厘米、口沿高4厘米、颈高6厘米、周长31厘米、底径12.5厘米、最大腹围84厘米。
釉陶壶直口、高颈、圆腹、圈足,口沿外部和颈下部,分别刻有两组环形水波纹,上腹部有三组环形条纹,腹中部两侧有对称透孔双耳,下腹部有轮制环纹数条。釉陶壶上半部挂釉,呈黄绿色,下半部露胎,且质地坚硬。为研究汉代釉陶工艺和陶瓷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现藏胶南市博物馆。
双系釉陶壶
【东汉青釉鸟兽纹瓷壶】 高36.5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39厘米、底径19.3厘米。胎体厚重呈灰色。腹部以上施釉,釉薄透明,色青而微闪黄,清澈淡雅。口呈喇叭形,长颈,球形腹,肩部附双兽首衔环耳,圈足。肩部一周釉下刻划几只多头鸟、水鸟和尖嘴长尾兽的变形鸟兽纹。多头鸟似在空中盘旋,水鸟仰首展翅欲飞,兽作前爪爬,后爪蹬奔驰状。鸟兽纹饰刻划简练,线条流畅,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此壶纹样别致,当是汉代青釉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稀有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东汉青釉鸟兽纹瓷壶
【唐郏县窑灰釉黑彩双耳葫芦瓶】 唐代郏县窑产品。高24.6厘米、口径3.5匣米、底径9.3厘米。胎体厚重,胎贡色白。施灰釉不到底。器呈葫芦形,小口外卷,上腹小呈球形,下腹大呈椭圆形,束腰并附对称双耳,平底实足。口和腹部的釉下施黑斑彩,呈不规则的螺旋状。黑彩绘在釉下,高温融化,扩散而成,似空中浮云,自然而雅致。唐代釉下彩斑,是瓷器装饰的新技术,为釉下彩绘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途径。葫芦瓶,造型古朴,纹饰活泼,是唐代郏县窑瓷器中的珍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唐郏县窑灰釉黑彩双耳葫芦瓶
【唐郏县窑黑釉斑纹罐】 唐代郏县窑产品。高23.7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厘米。胎厚色白。器身施黑釉不到底,釉黑而光润。小口,口沿外卷,短颈,圆腹,平底。肩部施灰色斑彩,似空中浮云,自然古朴而典雅。制瓷匠师们熟练地掌握配制彩料的技术,严格地控制火候的变化,才能出现这种较好的斑彩效果。此罐是唐代郏县窑(今河南省郏县)的代表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唐郏县窑黑釉斑纹罐
【宋钧窑鼓钉洗】 北宋时期的钧窑产品。高9.1厘米、口径23.8厘米。胎体厚重呈深灰色,质坚如钢。器表釉层肥厚,呈紫红色。洗内釉色天兰,釉存有桔皮纹和曲线纹。器底釉呈芝麻酱色。直口,口内平,口外有二道棱线。鼓形,三兽面形足。二棱线间和足跟部位有等距离排列鼓钉纹二周,上二十、下十八。兽面形三足承托洗的主体,造型古朴,庄重大方。此洗器底刻有“一”字,当是北宋晚期不惜工本为宫廷陈设观赏生产的一件艺术珍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宋钧窑鼓钉洗
【元代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 元代景德镇窑产品。高2.9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1.9厘米。胎体厚重质坚,圈足沙底,足内无釉。托为菱花口十六瓣。器内由四组花纹组成。以缠枝菊纹为主题,以折枝花卉、卷云纹作衬托。盏托中心绘制象征吉祥的一枝折枝桃花纹,外绕缠枝菊花和卷云纹三层。画面构图匀称,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犹如画家笔下绘制的一幅百花齐放的画卷。此盏托的红彩艳丽纯正,乃是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中的佳作。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元代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
【元代钧窑罐】 元代钧窑产品。高23.5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9.8厘米。胎体厚重,胎质细密坚实。器施釉不到底,釉厚而润,呈月白色。施釉开片和桔皮纹,素雅古朴,腹上部有两块紫红斑,呈现出明月夜空中挂的效果。直口短颈,球形腹,底无釉。造型庄重典雅,是元代钧窑中的珍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元代钧窑罐
【元代龙泉窑刻花罐】 元代龙泉窑产品。高21.3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20厘米。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大口,口无釉,失盖,平肩,腹下收。圆底,底内无釉,浅圈足,腹上部刻莲花纹,腹下部至底为蕉叶纹。凸弦纹一周把莲花与莲瓣分为二层装饰。此罐造型庄重大方。刻花刚劲有力,釉色青绿莹润,器形大不变形,乃是元代龙泉窑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元代龙泉窑刻花罐
【明代永乐白釉云龙纹盘】 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3.3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10.2厘米。胎薄贡细洁白。施满釉,釉厚色白润泽。敞口,口沿微外卷。腹壁呈弧形,底内凹外凸,圈足。内壁釉下刻双龙及四朵云纹,龙似行于云雾之中,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似隐似现,神态雄健,栩栩如生。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明代永乐白釉云龙纹盘
【明代青花缠枝花纹钵】 明代弘治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7.3厘米、口径13.7匣米、底径5.4厘米。胎厚质坚,青花色调浓重,口内收,圈足,器内底绘一海螺于波涛翻滚的海水之中。内壁饰两双四纹的缠枝莲花,外壁于装饰的花卉丛中绘制像征吉祥的一对麒麟与莲瓣纹,整个装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是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明代青花缠枝花纹钵
【明代青花龙穿纹高足碗】 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11.4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4.7厘米。胎薄质细色洁白。内外施满釉,色泽莹润。侈口,深腹,高圈足,器呈喇叭形。内外绘威武矫健的五条青花龙。一龙盘绕于碗心,内外壁行龙似在云海与盛开的莲花丛中飞舞。构图严谨,气韵生动。足部一周饰缠枝莲花纹。底内壁书有“正德年制”四字青花楷书款。此碗工艺制作精湛、造型优美,青花素雅明快,乃是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在民间流传400余年,完整无瑕极为难得。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明代青花龙穿纹高足碗
【明代青白釉龙纹圆盘】 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4.5厘米、口径22.6厘米、足径14.5厘米。胎薄质细色洁白。施釉厚,色白中微闪青,釉质莹润如乳。口微敛、浅腹、腹壁呈孤形、平圈足。器内外壁上,各刻划双行龙与朵朵浮云。盘心刻划一团龙。朵云部位处凹未施釉,因氧化反应而呈火石红色。底书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竖排双行青花楷书款。造型、纹饰设计制作均精巧,是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中的代表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明代青白釉龙纹圆盘
【明代斗彩三果纹碗】 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11.2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8.8厘米。胎体厚重,白釉地微闪青。口外卷、深腹、圈足。碗心绘折枝石榴。器外壁在四个对称开光内以绿、黄、紫、兰彩绘画三组桃、一组荔枝衬以八朵折枝莲花。纹饰布局匀称,碗底内双兰圈内书有竖排“大明万历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此碗制作规矩,造型庄重大方。明代特征突出。纹饰繁而不乱,釉彩艳丽,硕果累累,是明代万历景德镇窑斗彩瓷器的代表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明代斗彩三果纹碗
【清代康熙豇豆红团螭纹水丞】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8.1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12.5厘米。胎体厚重,瓷质坚密。釉厚而细腻匀净。器型新颖,似马蹄状,又称“马蹄水盂”。小口微侈,粗短颈,溜肩、腹至底渐收,浅圈足,底内白釉。器身饰三团螭纹。釉色有深有浅,浓淡不一。纹饰似隐似现。器底内书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此水丞釉质纹饰当是康熙年间的一件精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清代康熙豇豆红团螭纹水丞
【清代雍正霁红釉玉壶春瓶】 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31.2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12厘米。胎体厚重,瓷质洁白,撇口,粗长径,垂腹。圈足。釉成紫红润泽有桔皮纹,底内白釉,青花双圈内书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此瓶器型隽 清代雍正霁红釉玉秀,典雅优美,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窑霁红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清代雍正霁红釉玉壶春瓶
【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产品。高61.6厘米、口径13.3
厘米、底径23.8厘米。胎体厚重,形制巨大,端庄规整,撇口,直径,鼓腹,圈足外撇。颈、腹部饰青花缠枝莲纹。腹与足的连接处分别饰莲瓣与海水波涛纹。器底书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器物之大,制作规矩,是乾隆时期不可多得的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