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功臣”奖章】 奖章为铜质,呈八角形,对角直径为42匣米。奖章中心为一颗鲜艳的红色五角星,五星上有金色的“八一”两字,五星两侧有长方框,“人民功臣”四字分外耀眼。奖章背面有“青岛第一化工厂全体职工敬赠”字样。这枚奖章是徐修武在青即战役中被评为一等功时荣获。
“人民功臣”奖章
徐修武原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九十四师二八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班长。在青即战役驯虎山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机智勇敢,突袭国民党军队指挥所,获得成功。主攻部队乘势迅猛发动攻击,取得驯虎山战斗的胜利。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七大纱厂工人联合会纪念“二・七”八周年传单】 传单纸张发黄,纸边残破,对开。33.5×26.5厘米,油印。
1929~1930年,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了青岛七大纱厂工人大罢工运动。各纱厂群众在斗争中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工会。同时,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各纱厂工人力量组织起来,于1930年12月正式成立了“青岛七大纱厂工人联合会”。工人联合会在领导工人斗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七大纱厂工人联合会纪念”二.七”八周年传单
这张“七大纱厂工人联合会”女工部纪念“二・七”八周年的传单,是号召女工们起来反对资本家工头的压迫和剥削,争取应有的权力所制。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望远镜】 高17.5厘米,宽18.7厘米,黑色。外面有一棕色皮套。
该望远镜是青即战役前敌副总指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副军长刘涌在战役中指挥作战时所用的。
青即战役自1949年5月3日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历时一个月,国民党在山东及华北地区的基地被彻底摧毁,山东全部解放。1978年,由刘涌爱人捐献,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望远镜
【“六・二”惨案呼吁书】 呼吁书为纸质,微黄,纸边残破,钢版油印,长38厘米,宽37厘米。1979年,由市档案馆移交市博物馆收藏。
1947年5月31日,山东大学组成“反饥饿、反内战”委员会,准各举行示威游行。6月2日,山东大学本校被国民党军警宪兵包围,被派出交涉的山大学生代表竟遭逮捕。学生们听说后实在压抑不住愤怒的烈火,打起“抗议无理逮捕学生!”“必须立即释放学生代表!”口号的大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唤起民众。队伍走出校门没多远就被军警特务、宪兵打手包围,数千军警特务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用皮带、木棍、钢丝鞭大打出手。140余学生被打伤,被押送到第二绥靖区干训班,继续欧打。
“六・二”惨案呼吁书
“六・二”惨案发生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六・二”惨案善后委员会。此“为暴露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六・二’惨案真相向全国各界人士沉痛呼吁书”就是惨案善后委员会向全国各界人士呼吁,控诉国民党疯狂镇压山东大学学生“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的罪行经过,请全国各界声援的传单。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铁矛】 长16厘米,无杆。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即墨县河流庄村民王义训联合大刀会反教抗德斗争使用的武器。
铁 矛
当时,王义训组织18个庄的农民参加大刀会,他们打着大旗,手拿红樱枪、大刀、短刀,攻打教堂。他们的口号是“挟清灭洋,反对洋人”。他们火烧教会头子矫正国的家,矫正国跑到青岛搬来了德国人。虽然大刀会的鸟枪、土炮、短刀顶不上德国人的火炮、快枪,但大刀会农民在王义训的带领下英勇抗德。最后王义训被俘,押解即墨城,被德国人所杀。铁矛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王尽美遗物――线毯】 棉线编织,通长160厘米、宽82厘米。王尽美,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王瑞俊,山东诸城人。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初,和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同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出席中共党的“二大”。1925年8月19日,因疾劳过度,病逝于青岛。
王尽美遗物一线毯
1922年秋季,王尽美回故里探亲时,将他在苏联时用的线毯送给表姐郑明淑(郑明淑是王尽美母亲的养女)。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加侬炮弹】 为1914年11月日德战争期间,青岛的“德国汇泉炮台”为了封锁青岛口岸时所发射的。
1978年,今仰口路“老干部活动中心”(旧址)进行土建施工时,出土了这枚铁质加侬炮弹。炮弹长约1.2米、周长约1米,小块长约0.69米。发掘后遂运交博物馆收藏。
加侬炮弹
1987年,公安部门对博物馆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该弹尚未引爆,认为放置馆内极不安全,需做引爆处理。博物馆、公安局联合青岛警各区的爆破专家,将炮弹运至山东头的海边进行了引爆,其中一小块弹片落入海中,现存弹体一大半和一小块。
【李村华人监狱石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侵占胶澳后,在设立一整套行政机构的同时,又设立了租界警察局,下辖青岛、李村两区警察署。是时,青岛、李村两警察署共有德人警佐80人,华人巡捕80余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人又建立了“李村华人监狱”(原址在今青岛生建机械厂内),以维护其殖民统治秩序。
该石标嵌在监狱门楣上端,其正面刻“CHINESEN GEFANGNIS BEZIRKSAMT LITSUN”(译文:中国人监狱李村分局)。石标长180厘米、宽40厘米、厚21厘米,已断为两截。
李村华人监狱石标
【“青岛市观象台”铜印】 1898年3月l日,德国人在现青岛观象山始设“气象天测所”,1914~192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先后将天测所更名为“青岛观象台”、“青岛测候所”,并施以管理。1924年2月,由中国接管并改名“胶澳商埠观象台”。1930年5月,废止特别市组织法,青岛特别市改为青岛市,同年9月15日,青岛市政府宣布取消特别字样,故观象台依法改称“青岛市观象台”。
“青岛市观象台”铜印
此印是1930年7月,由民国当局的印铸局所刻制,为青岛市观象台首用印。铜印的侧面錾刻“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印铸局造国字第二千九百五十六号”阴线文字。
【南极石】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J121”打捞救生船共591名科学家、船员、海军军官等组成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港启航,抵达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至1985年4月10日凯旋回到上海,历时142天,航程48955.2公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此石是“J121”船官兵回青岛后,赠交青岛市政府,市政府转交市博物馆收藏。
南极石
南极石呈不规则长方体,正面刻隶书“南极石赠青岛市人民 海军J121船”,背面刻四行隶书“首次赴南极308名官兵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取自纳尔逊岛 刻于太平洋赤道 叔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