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李家宅头遗址发掘】 城阳李家宅头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李家宅头村西,东依铁骑山,南对白沙河。1952年3月,当地苗圃工人打井时,于井下4米深处发现并出土了两件黑陶双耳罐以及一些碎陶片等。当地干部迅速报告文化文物部门,后经考古学家王献堂先生鉴定,为典型龙山文化器物。
出土的两件重要文物现保存于青岛市博物馆。黑陶罐口径14.1厘米,底径8.5厘米,腹径21.5厘米,高24.3厘米,折沿平口,直颈鼓腹平底。泥质轮制,通身漆黑磨光,胎薄坚硬。李家宅头遗址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胶南田家窑汉墓发掘】 胶南田家窑汉墓,位于胶南市王台镇田家窑村东约1000米的国老山南坡。1999年12月28日,田家窑村民田新宝在整地时发现古墓一座,并报青岛市文物局。市文物局获悉后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于2000年1月2日,开始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至1月7日,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天柱山山门
该墓为砖砌中型墓葬,东西长4.6米,南北宽2.2米,墓室高1.35米,上铺6块长2.1米,宽0.45~0.95米的石盖板,石板距地表深约2米,石板上有厚约20厘米的蛤蜊皮回填层。墓主头向90°,身高约1.75米。根据残存骨骼分析,初步认定为男性。该墓随葬品较丰富且摆放有序,经整理,共出土铜、陶、玉、玛瑙、琉璃等各类文物近百件。出土的两件大型陶壶和四件陶盒,为青岛地区所仅见;两件玉钺长约10厘米,厚仅2毫米左右,玉质透明温润;两件镶玉铜牌中镶嵌的玉饰,栩栩如生,造型逼真;另外玛瑙、琉璃等饰物也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胶南向阳汉墓发掘】 胶南向阳汉墓位于胶南市宝山镇向阳村。1999年7月,在胶南市宝山镇乡镇公路建设中,该镇向阳村发现石椁墓一处,胶南市博物馆会同青岛市文物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墓内出土石棺及汉瓦当、釉陶器等文物;其中石棺长2.9米,宽1.4米,高1.6米,系青岛地区首次发现,且棺体之大,为省内所仅见,这些都为研究青岛地区汉代墓葬的类别、型式及分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胶南田家窑汉墓发掘
【黄岛汉墓群发掘】 墓葬群位于黄岛区西小庄村南,前湾港路以北。2001年5月,青岛澳柯玛新能源公司在黄岛区前湾港路工地施工时,发现了大量汉青砖、瓦片。市文物局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对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经清理后确认该处为一汉墓群。
墓葬为砖室墓,发现时墓室顶部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残存深度在20~130厘米之间。墓砖长30~33厘米,宽15~16厘米,厚4~6厘米,墓砖侧面模印有棱形花纹、钱纹等,而且纹饰都印在面向墓内的一面。墓室形状多样,主要有长方形单室、长方形前后室、长方形双室并列等类。而且墓壁多砌成略外凸的弧形。由于早年破坏严重,墓室顶部形状不明,估计应以券顶为主。棺椁大都腐朽,从少数遗存(如5号墓)观察,当时已使用铁钉钉合。墓葬规模差别较大,1号墓为前后室墓,长4.8米,宽2.8米;而3号墓长2.1米,宽不足0.6米,仅能容身。由于大多数墓葬早年曾被盗,仅出土几件灰陶罐、部分五铢钱和货泉,时代应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这次清理的汉代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地区古代文化的空白,为研究青岛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范围、规律以及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提供了较好的考古资料。
黄岛汉墓群发掘
【胶州三里河遗址考古发掘】 胶州三里河遗址为大汶口文化一典型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西侧。遗址东部被民房所压,南至三里河岸边,西、北两侧均为农田菜地,现存范围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
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157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地层明显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上层为龙山文化,出土文物2000余件。青岛市文物局和胶州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
在三里河文化遗存中,共发现房屋遗迹5处、灰坑31个、墓葬66个。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类。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有66座,分属两个墓地。在龙山文化的遗存中,共发现灰坑37个、墓葬98座,还有可能与墓地有关的建筑遗迹2处。
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陶器等器皿,其中黑陶蛋壳高柄杯做工精美举世罕见。在遗址和墓葬发现的器物中,值得注意的是黄铜制残钻形器的发现。黄铜冶炼技术的发明是生产上的一大成就,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起了积极的作用。胶州三里河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莱西肖家庄战国墓考古发掘】 墓葬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肖家庄村西北约1000米的高台地上。2001年4月1日,肖家庄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青岛市文物局与莱西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队于4月3~11日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由于当地农民常年取土,地面上已看不出封土形状。发现时墓葬东部已遭破坏,椁室东部挡板已残。土圹墓穴呈不规则长方形,东部略宽,西部略窄,方向105°。土圹东西长6米,南北宽3.8米。木制椁室位于墓穴中部,椁室亦呈长方形,葬具为二椁一棺,椁板均由厚重的柞木制成,椁板厚度在20~30厘米之间。椁室外围填塞厚约0.3米的青灰膏泥。外椁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高1.7米,其结构为前后挡板夹左右侧板。内椁东西长2.6米,南北宽1.7米,高约1.2米,其结构为左右侧板夹前后挡板。棺亦呈长方形,长2米,宽0.75米,高约0.5米,架于内椁之上,结构与内椁相同。棺内没有发现尸骨,可能为“衣冠冢”。在椁室的西端有一假二层台。该墓随葬品较为丰富,经初步整理,共出土铜、石、陶、玉器等各类文物40余件。其中石璧、石环、石磬等石饰品放置于椁室西端假二层台的第一、二层木板之间;铜匝、铜剑、铜戈、车軎、衔镳、陶器等置于内外椁之间的边箱和脚箱内。根据出土的铜戈、陶器等器物分析,该墓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兵器、车马器证明墓主人当为男性,“二椁一棺”的葬制则表明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莱西肖家庄战国墓考古发掘
肖家庄木椁墓的发掘,是青岛地区首次发掘的战国墓葬,为研究青岛地区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战国时期,即墨是齐国在东方的重要城市,莱西一带属即墨管辖,肖家庄战国墓的发现,对研究青岛地区战国时期的历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李沧古城顶遗址调查】 古城顶遗址位于李沧区十梅庵村东侧,是一处商周时期的故城遗址。1948年曾挖出过石簇、陶器、骨器、青铜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当地农民修建水库时,又发现了青铜短剑、铜鼎、骨针、 卜骨、石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并在北部靠山沟处发现夯土城墙基础,厚约2米。1958年扩建水库时。又在深土层的断面中发现已坍塌的穴居洞室。内有很厚的灰土层,其中发现有陶片、石器、兽骨和贝壳等文物。
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率历史系师生曾多次到此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部分出土文物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系。
文物修复
【平度东岳石遗址考古发掘】 东岳石遗址是岳石文化命名地。遗址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1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东临大泽山,南靠高望山,西、北和胶莱平原相接。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其进行了第一次发掘。1993年,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与平度市博物馆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形石斧。同时还发掘了20余座战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铜器、货币和冥器,充分展现了当时齐国文化的特点。《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科学发掘报告,在仝国引起强烈反响。第二次发掘出土文物500件。发掘的区域为比较单纯的岳石文化堆积,厚度在2.5米以上,文化遗物比较丰富,类别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还有数量可观的网坠。其中骨针、骨梳和骨饰极为珍贵。无论从数量和质量看,都优于第一次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岳石文化内涵。
平度东岳石遗址考古发掘
【平度韩村遗址发掘】 韩村遗址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韩村西南1公里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荆国时期。遗址东依三合山,西临胶莱河。
1992年5月2日至6月3日,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和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共开掘探方16个,发掘面积达2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400余件,文化层堆积厚度在2~3米以上,最大发掘深度达3.3米,文化遗迹有红烧土层、灰坑、灰沟、蚌壳层等。文化遗物类别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青铜器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多品种彩陶纹饰。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战国时期。
平度韩村遗址发掘
韩村遗址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东夷先民在此处繁衍生息以及鲁中与胶东史前文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遗址现已公布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度灰埠汉墓发掘】该汉墓位于平度市灰埠镇界山潘家村东北山顶部,当地群众俗称“花园顶”。界山东部为丘陵,著名的东汉名碑“王舍人碑”出土于此。
2000年春,当地村民在界山采石时发现该墓葬,青岛市文物局与平度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共出土铜器、玉器、铁器、漆器等精美文物61件,仅铜镜就达17面。出土的青铜器中有4件芾有铭文。玉器雕刻精巧,多件鎏金铜器,
并有铭文,十分珍贵。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家二级文物23件,其余皆为三级文物。
平度灰埠汉墓出土的铜镜
平度灰埠镇界山,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不断有墓葬被破坏盗掘,有许多青铜器流失,根据墓葬发掘情况,这里应是一处西汉中期家族墓地。其发掘不仅对研究平度侯国的历史,也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
【平度逄家庄遗址发掘】 位于平度市马戈庄镇逄家庄村东一里的山坡上,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2002年3月20日,为配合206高速公路的建设,平度市博物馆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40余人的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
逄家庄遗址是胶东地区大型的史前文化遗址,及时抢救发掘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址,具
有重要的意义。
【青岛水下考古】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国家文物局与澳大利亚联合,在青岛举办了第一届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又于90年代末培养出第二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中国先后在山东长岛、辽宁绥中、广东南海、福建定海、海南西沙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青岛地区悠久的航海史,使几百公里的海岸线留下了大量的水下文物。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在胶南琅琊台海域附近打捞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后来,沿海渔民在捕捞作业中经常打捞出水各类文物。受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委托,青岛市文物局与胶南市博物馆组成水下考古调查队,于2000年6月、10月,对胶南沿海海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重点调查了“宋金海战”遗迹、鸭岛明代沉船遗址。2001年10月,青岛市文物局与海军潜艇学院学员旅合作,对鸭岛沉船遗址进行了潜水调查。2002年9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岛市文物局等单位水下考古人员组成的青岛沿海水下考古队,开始了青岛市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工作的重点是薛家岛海域宋金海战遗迹、琅琊台海域明代沉船遗址调查。
宋金海战遗迹调查 1161年9月,金主完颜亮率军进攻南宋,其中水上一路由工部尚书苏保衡为主帅,益都尹完颜郑家奴为副帅,统帅战舰600佘艘,水兵7万余人,由胶州湾南下,后遇风泊于唐岛湾。南宋则由原岳飞属将李宝率领水兵3000、战舰120艘沿东海北上迎敌。最后双方战于陈家岛海面,金战舰全部被烧,大火燃烧4昼夜。宋金海战是中国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陈家岛海域应有大量的战舰遗骸及遗物,对研究宋、金时期的政治、军事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唐岛湾附近已无陈家岛之名。据《胶州志》、《灵山卫志》记载,陈家岛位于灵山岛东北。后经多方调查考证,今黄岛区薛家岛东部半岛地势较高,宋朝时此地曾住有陈姓,故名陈家岛(即今薛家岛山里南庄―带)。宋金海战遗址应位于薛家岛海域。本次调查使用了美国生产的艾芝泰克DF1000型旁测声纳系统(EdgeTeeh),该系统较为先进,为双频可调式,可以在100~500K之间任意调节。探测宽度也可以从单边10~1000米之间任意转换。在差分GPS的精确引导下,对探测区域进行了全覆盖扫测。
平度逄家庄遗址发掘
琅琊台海域明代沉船遗址调查 琅琊台海域中的鸭岛位于胶南市琅琊镇夏河城以南8.4公里处,距大陆岸线的最近距离为0.4公里。岛周围岩礁面积较大,其中岛西南方向有一近500米长的暗礁群,低潮时能露出水面。1979年打捞的瓷器就位于距岛边缘最远处的暗礁周围。2001年10月12~14日,青岛市文物局与海军潜艇学院学员旅合作,对鸭岛沉船遗址进行了一次预备调查。
在旁测声纳探测的基础上,考古队对沉船遗址进行了潜水探摸,在位于鸭岛最南面的一处明暗礁以东约7米处发现了这条明代沉船。通过调查发现,沉船的铁质凝结物顺一条南北向的礁石沟槽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5米,最厚的堆积约1.5米。沉船凝结物的分布并不连续,共有4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沉船的凝结物主要由铁锅等铁质器物组成,其中还夹杂有成摞的青花瓷器,但由于铁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时间过长,因此与瓷器凝结得较为紧密,分离有较大的困难。在沉船遗物中还有一条20×40×120厘米的石碇,保存完整,是确定沉船规模、大小的重要线索。
沉船遗址水深低潮时约5~6米,高潮时约7~8米。受海浪及海流影响,遗址水底礁石间的水流较大,流向紊乱,给水下考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调查队用特制的不锈钢管在水下布了若干个面积为2×2米的硬式探方,将遗址覆盖在探方之内进行绘图、录象、照相等。通过调查,可以初步确定,该遗址为一满载景德镇青花瓷器和铁锅的明代晚期的船只,航行到琅琊台海域时触礁沉没。由于附近海域为礁石底,因此船体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了船舱中的货物与礁石凝结在一起,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