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07-02

【北阡遗址】 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约50米的坡地上。遗址处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自然环境中,东面不远处即为黄海。遗址中心部分明显高出四周,其东侧有季节性河流。遗址周围的东、西、北三面分别由三条机耕路环绕。

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度在0.5~1.5米之间,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等。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各类陶片中以夹砂红褐陶为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在一些陶胎内有羼和云母片及贝壳粉。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少见,仅有乳钉纹、附加堆纹等。陶器均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罐、支脚等,石器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等。遗址中采集的贝类基本上都是牡蛎,这应是当时人们获取的主要贝类。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块掺和有一些植物的秸杆,经火烧炭化后留下许多空隙。有些残片一面被抹平,有些呈柱状,有些呈折角状,可以判断这些红烧土块均为房屋建筑构件,由此可见当时已具有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北阡遗址

【东演堤遗址】 东演堤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东演堤村西偏北约120米处的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10米以上。在遗址的东、北、西部分别有三条机耕路通过,遗址的南北两侧还各有一个池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刚发现时面积有4万平方米,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现面积明显减少,东西长240米,南北宽70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仅0.5米左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遗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红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红褐陶和橙红陶,灰褐陶极少。其陶质绝大部分为夹砂陶,仅有少量的泥质陶。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较简单,有乳钉纹等。均为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筒形罐、钵、支脚等。石器有石斧、磨盘等。

东演堤遗址

【赵家庄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赵家庄村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其南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东西两面是山岭。遗址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自然小沟。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度超过1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兽骨等。在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黑陶为最多,其次为灰陶,另有少量的褐陶。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可辨器形有鼎、鬻、盆、罐、壶等。石器有石斧、石杵、石锛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赵家庄遗址

【罗家村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胶东镇罗家村南约50米处的稍高台地上。遗址东北1000米处有一条小河流,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机耕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从路边小沟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2米。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黑陶为最多,其次为灰陶,另有少量的褐陶。陶质以泥质为主,夹砂次之。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罗家村遗址

【郭家河岩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隐珠镇郭家河岩村东南约5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的南、西、北三面是断崖,群众称之为“吴家崖”。断崖西侧有一条名叫“东河”的季节性河流。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郭家河岩遗址

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从断崖观察,文化层厚度在1~1.5米之间。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兽骨等。在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黑陶为最多,其次为灰陶。陶质则泥质、夹砂基本均等。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鼎、鬻、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锛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向阳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宝山镇向阳村东约5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的东、南各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遗址所处位置较高,断崖最高处达6米,群众称之为“城顶”。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度在l~2米之间。地表暴露的遗物较多。遗址中采集到的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黑陶居多,其次为灰陶。陶质以泥质为主,夹砂较少。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以弦纹最常见。可辨器形有鼎、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镞、石纺轮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向阳遗址

【西寺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塔山镇西寺村北。遗址东靠白马河,西部有一条南北向机耕路,南部部分压于西寺村民房下。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西寺遗址

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从遗址东侧靠河边的断崖看,文化层厚约2~3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贝壳、兽骨等。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石器中有斧、铲、刀、凿、镞等,石质坚硬,通体磨光,制作精巧。陶系方面泥质和夹砂占半数以上,泥质黑陶比例最高,次之为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以及部分褐陶。在泥质陶中最突出的是细泥陶,质地细腻,不搀和任何杂质,里外透黑。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外表显得漆黑光亮。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制陶已经普遍使用快轮技术。器形主要有鼎、罐、盆、杯、鬻、碗、量等。此时高度发达的制陶工艺集中反映在遗址采集到的蛋壳陶杯上,胎薄一般在0.5毫米左右,各部件先分别制成,然后才组装成形。遗址中还采集到一件蚌形响器。器为泥质黑陶,器表磨光,呈椭圆形,两侧有两道对称的弧形缺口,缺口两端各有一凹形槽,便于摇动时用两指捏住,响器内有3个泥质小圆球,器表一侧有4个小圆孔。这类器物在国内相同时代诸原始文化中,都很罕见,堪称中国原始手工业制陶工艺之杰作。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李家宅头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李家宅头村西。遗址南临白沙河。1952年苗圃工人打井时于地下4米深处发现两件泥质黑陶罐、一件夹砂灰褐陶鬻及部分陶片等,这是青岛市第一次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因文物发现于地下近4米处,地表无遗物和遗迹暴露,故遗址面积不详。遗址现为农田和菜地,保存较好。

 

李家宅头遗址

【左家院遗址】 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唐家庄镇左家院村西北130米处的高台地上,群众称为“圩子里”。大沽河自北而南绕过遗址,南部有一条东西向沙石公路。

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左家院遗址

遗址大体分为两个区域。台地高处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地表暴露有灰坑等文化遗迹及陶片、红烧土块等文化遗物,文化层厚约1~2米。山岗下有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文化层堆积较薄。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叶。石器有大汶口文化的石磨盘、石斧、石铲等。陶叶大多为大汶口文化时期。以红陶和灰陶居多。另有少量的褐陶。以夹砂陶为主,泥贡陶较少。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罐、钵、壶、盆等。另有少量岳石文化时期的蘑菇纽器盖及商周时期的鬲和簋等。

【长青遗址】 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长青村东北约2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北部为一座小型扬水站,南边为断崖,长广河自北向南环绕流人大沽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土贡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有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器。其中商周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簋、豆、罐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等;制法多为手制,部分器物底部有慢轮修整痕迹;可辨器形有鼎、鬻、罐、钵、盆等。根据器物特征分析,应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长青遗址

【葛家埠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莱西市院上镇葛家埠村北约2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西临小沽河,东有一条机耕路穿过遗址。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约108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l米左右。地面散布有陶片、兽骨等,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各类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夹砂灰陶及泥质灰陶。陶器以磨光素面为主,有纹饰的较少,纹饰有弦纹、堆纹、玉印纹、划纹等。以轮制为主,手制少见。可辨器形有鼎、罐、豆、盆等。石器有斧、铲、刀等。石器和陶器特征均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葛家埠遗址

【西贤都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西贤都村西20米处的西贤都遗址坡地上。1979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83年文物普查时又进行了复查。遗址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南临大沽河的支流贤友河,西贤都通往望城的村级公路穿过遗址南半部。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遗址的南边为4~5米高的断崖,上面清楚地暴露出文化层和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约l米,有的灰坑则深达2~3米。由于遗址南部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地表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石器主要有斧、铲、刀等,大多刃部磨光。在采集的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次为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也有少量的红陶片。大多为轮制,少数陶片制作痕迹不明显。从素面为主,有少量弦纹和蓝纹,有鸡冠形器耳。器形可辨的有鼎、罐、器盖等。鼎足多作扁凿形,也有扁平形的。足略有凹窝,有很长的实足尖,形状接近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鼽足。这里虽有大量的轮制黑陶,但未见一片蛋壳黑陶。鼎足多为凿形。和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相近,没有见到鬼脸式足,从甑足的形制和篮纹陶片等也可看出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承袭关系。因此,这个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基本上属于龙山文化早期。

西贤都遗址

【丁戈庄遗址】 属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皋虞镇丁戈庄村北约20米处的比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高度10米左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的东、北、西和西南均为高山,东南距黄海3公里。皋虞至鳌山卫公路从遗址的西部经过。遗址北部有丁戈庄河自西向东流过。整个遗址地势由南往北逐渐降低。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30米,总面积约234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钻探结果表明,遗址的东部堆积最厚,深达1.4米,而西北部较薄,西部与南部破坏严重。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及大量的贝壳,属典型的贝丘遗址。

丁戈庄遗址

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绝大多数为红陶和红褐陶,橙红陶数量较少。均为夹砂陶,其中少量夹有较大颗粒的云母片及贝壳粉末,形成器表红白相间、色彩斑斓的现象。器表大多素面,纹饰有乳突纹、附加堆纹。陶器均为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罐、钵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等,多通体磨光。遗址中发现有少量的红烧土块,体积不大,火候不高,内含少量植物秸杆碳化后的空隙,应为建筑构件,证明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建筑水平。遗址中的陶器基本上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基本完好。

【四亩地遗址(李子行)】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洋河镇李子行村南约3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3万平方米。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为艾山,十八道河从遗址的南、西、北三面环绕流过。遗址未经钻探,从断崖上看,文化堆积厚度在0.5~1米之间。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兽骨等。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大多素面,其中泥质陶多磨光,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陶器大多轮制。可辨器形有鼎、罐、鼽、器盖等。

四亩地遗址

陶叶中发现了少量的蛋壳陶片,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石器有斧、刀、杵等。

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大庄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兼有汉代遗存。位于胶州市洋河镇大庄村西50米处。19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座落在洋河东岸的台地上,西部靠河流处已遭部分破坏。

大庄遗址

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遗址未经钻探,从遗址西部的断崖看,文化层厚度在1~2米之间。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兽骨等。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的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陶器大多轮制。可辨器形有鼎、鬻、盆、罐、豆等。石器有刀、锛、斧、磨石等。根据器物特征分析,其时代应为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河头遗址】 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张家楼镇河头村北3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修建中的同三高速公路穿过遗址的东北部。遗址的西侧有一条季节性河汽――兰子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约2米,圮面暴露有陶片、石器等。出土遗物有石斧、石凿、石镞、陶高柄杯、陶鼎、陶罐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河头遗址

【高戈庄遗址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藏南镇高戈庄村南300米处,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坐落在两条南北向小河中间的高台地上,当地群众称之为“南棚”。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层厚0.5~1.5米。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兽骨等。

高戈庄遗址

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大多素面,其中泥质陶多磨光,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等。陶器大多轮制。可辨器形有鼎、罐、鬻、器盖等。石器有斧、刀、凿、镞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沙梁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平度市南村镇北沙梁村西500米处。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所处位置原来地势较高,后经不断取土与周围持平。东距青沙公路300米,北部有一条季节性小河自东向西流过。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较厚。

沙梁遗址

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有陶片和石器,各类陶牛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夹砂灰陶及泥贡灰陶。陶器以磨光素面为主。有纹饰的较少,纹饰有弦纹、堆纹、划纹等。以轮制为主。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等。石器有斧、铲、刀等。石器和陶器特征均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南岚遗址】 属商周文化遗址。位于莱西市南岚镇南岚村北400米处的高台地上。台地呈斜坡状,东北部高,南部和西部略低。遗址西靠大沽河,南临北岚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南岚遗址

遗址表面散落遗物较多,主要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锤等。陶器以夹砂褐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主要器形有鬲、鼎、豆、尊、罐等。目前青岛地区发现的商周遗址不多见,因此南岚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商周文化在青岛地区的分布及商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流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鲁格庄遗址】 属东周文化遗址。位于莱西市马连庄镇鲁格庄村东150米处的稍高台地上。遗址东临大沽河,一条南北向的大堤穿过遗址西部。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鲁格庄遗址

遗址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缓坡状,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层厚1~1.5米,地表暴露有灰坑等遗迹。采集的标本中以陶器最为丰富,主要有矮裆袋足鬲、簋、豆、盂、罐、鼎等;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等。铜器有剑、镞、锯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韩村遗址】属大汶口――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韩村村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西临胶莱河,中部有一条被河水常年冲刷而成的大沟,将遗址分成了东西两部分。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19925~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对韩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职256平方米。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l.5~3米。上层为商周时期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早期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迹有灰坑、房基残迹,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等,大多为磨制,使用痕迹明显;骨器有制作精致的骨锥、骨针;陶器中发现最多的是陶片,完整器很少。陶片以红褐色为主,其次为灰色,黑色较少。均为手制。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乳丁纹、刻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指甲纹、弦纹、戳印纹等。

韩村遗址

可辨器形有釜形鼎、钵形鼎、鬻、钵、罐、盆等。

商周时期遗迹有灰坑、墓葬等。遗物有陶器、铜器等。陶器中大多为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褐陶。均为轮制。器表以素面居多,纹饰主要是绳纹、篮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罐、鬲、簋等。铜器有铜戈、铜镞、铜带钩等。

韩村遗址的发现,在青岛的考古史上意义是比较大的。它填补了胶莱河一带早期文化的空白。遗址中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既有潍淄流域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又有胶东半岛地区早期文化的特征,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和胶东半岛早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董大庄遗址】 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洎里镇董大庄村东南部的高台地上。遗址的东部是一条县级公路,西边有一条季节性河流。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董大庄遗址

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土色为灰褐色,文化层厚约1~2米。从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有陶片和石器,各类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泥质灰陶。陶器以磨光素面为主,有纹饰的较少,纹饰有弦纹、堆纹、划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等。石器有斧、铲等。石器和陶器特征均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三妹琢遗址】 为商周遗址。位于胶州市铺集镇三妹琢村南约100米处的稍高台地上。遗址南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中部有一宽约15米的凹状小沟,断崖处暴露有大量陶片。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三妹琢遗址

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夹有灰土层。文化层厚约1米。遗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为陶片,以灰褐陶为主,可辨器形有鼎、碗、盆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

【西沙埠遗址】 为战国――秦汉时期遗址。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西沙埠村西200米处,现为牛溪埠镇食品工业园区。西沙埠村至前庄挟村的园区公路从遗址的东部南北向穿过,莱西至牛溪埠镇的公路从遗址的中部东西向穿过。遗址的西北部被工厂厂房占压。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l~2米。遗址表面暴露有灰坑、水井、窖穴等遗迹,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采集的遗物有石磨、石铲、“千周万岁”瓦当、矮裆陶鬲、豆、盆、盂、板瓦、筒瓦等。从出土器物可以看出,此遗址应为战国至汉代的一处古城址,早于史籍记载的魏晋时期的古城址,可纠史误。此外,在该遗址西北2公里处的长青河西岸有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青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其西南面还发现龙山文化遗存,说明这里是一处密集的古文化群落,这在青岛地区乃至整个胶东半岛都是少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研究价值。

西沙埠遗址

【宁戚冢】 为春秋时期墓葬。位于平度市马戈庄镇冢东村西约300米处的高台地上,墓葬高大如丘陵。据《平度乡土志》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伐东莱,宁戚大夫死于行军途中,士兵用战袍兜土筑成此冢。

宁戚冢

宁戚,春秋卫国人,一说为莱之棠人(即今平度市西北唐田一带),因家贫无以自进,为人挽车商贾,因而至齐,宿于郭门之外,逢齐桓公与管仲夜出,乃击牛角而歌,桓公闻之,认为宁戚乃怀奇蕴知之才,加之管仲引荐,遂拜为上卿,与隰朋、宾须等同为齐国“五子”,辅佐齐桓公,著有《相牛经》一卷。

清雍正七年(1729年),平度知州姚廷槐于墓道东面立“宁公碑”,又立“宁戚饭牛处”碑于平度城西500米处。

【城阳汉墓群】 为汉代墓葬。位于即墨市华侨村东500米处,现存南北两座墓葬。两墓相距约50米。北面的一座墓当地群众称之为“梁王坟”,高6米,面积约900平方米。南面的一座群众称之为“拜坟台”,高约4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据《即墨县志》记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相传为伏湛八代子孙之墓”。原有墓葬十佘座,现仅剩两座。从被破坏的墓葬遗迹看,墓室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室大小各异,石墓门上刻有画像,雕刻手法为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

城阳汉墓群

【王吉墓群】 为汉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处的山坡上。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墓地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内祀汉代王吉、王骏、王崇的牌位,如今庙已废弃,但基址尚存。据《汉书》记载:王吉,字子阳,皋虞人,汉昭帝时曾为昌邑王中尉,汉宣帝时被征为谏大夫。其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抚平侯。祖孙三代死后葬于此地。从墓群的分布情况看,整个墓群共有大墓27座,封土高约5米,直径20余米。

王吉墓群

1982年,文物部门曾对墓群内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东西长5米,南北宽3米,墓室用花纹砖砌成,墓底用方砖铺地,出土文物有铜钟、铜益、釉陶壶、五铢钱等,为研究青岛地区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赵家庄汉墓群】 为汉代墓群。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赵家庄东南350米处的山坡上。共有墓葬10座,墓群西150米处是黄家河水库,西北4000米处有汉代诸侯国祓国的都城遗址。

墓葬的封土高约5米,多用黄土夯筑而成。

赵家庄汉墓群

【刘若拙墓】为北宋墓葬。位于即墨市东关小学(始建于西晋的高真宫旧址)院内。墓葬封土呈圆锥形,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始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墨知县李奎所立墓碑,碑阳刻有“元敕封华盖真人之墓”10个大字。

刘若拙墓

刘若拙,五代时人。据《太清官志》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即道教长老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封道北普济真人),相谈契合遂留住焉。”其时,崂山虎多成害,刘若拙武术高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今钓鱼台之北的阳坡上,自修一茅庵,名曰“驱虎庵”,供奉老子圣像,潜修其中。元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五代时,有华盖真人刘姓者,自蜀而来,遁迹兹山。宋祖闻其有道,召至阙庭,留未几,坚求还山,敕建太平兴国院以处之。上清、太清二宫其别馆也:”太平兴国院即宋太祖为刘若拙建立的道埒,因落莰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刘若拙不仅武艺高强,且善气功,体贡如铁,冬夏不冠不履,不炉不幸,为崂山古代十大道首之一,对崂山道教发展卓有贡献。刘若拙死后,其徒择地葬于高真宫前。

【马濠运河】 又称马家濠运河,是元明两代开凿的胶莱运河的南段部分。位于黄岛区薛家岛的西部,北起黄岛前湾,南至唐岛湾,流经四个村庄,即官亭村、濠南头村、濠洼村、濠北头村等。据《明史・河渠志》载,马濠运河修成之日,“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山东海区开辟了第一条沟通南北的航线,用于南粮北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姚演为总管,负责开凿南起灵山海口的马濠,北达莱州湾,长达350公里的胶莱运河。尽管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特别是科技条件的制约,“遇石而罢”,终未成功,但马濠运河仍是胶莱运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700余年。

马濠运河

据《新开胶州马濠之记》碑(现存官亭村)记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新开凿马濠,历时3个月,终于在422日凿通。马濠运河的开通,不仅缩短了南粮北调的航程,保证了海上安全,而且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据《重修胶州志》载:“商贾自淮南来者,俱取道于此,民食所赖以济。”后来,由于泥沙淤塞,马濠运河至清初已经“弗能通舟”。现在的马濠运河,北段已淤为平川,南段成为一条季节性小河,马濠运河的主河道部分已辟为公园。

【天后宫】 俗称中国大庙,位于青岛市太平路东端,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扩建,清雍正后多次重修,为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建筑。

天后宫

据《胶澳志》载:“天后之祀,不见于正史,然渔航业奉祀维谨,故海岸恒有是庙”。中国沿海的港埠、渔村有许许多多的天后宫。青岛市区原有三座天后宫,一在沙子口,一在沧口,一在青岛口(即今太平路天后宫),前二者已圮。

天后宫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戏楼下为大门)、二进山门、天后殿及龙王府、督财府二配殿。天后毁面阔三间,硬山顶。戏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天后殿前有古银杏树两株,据考证年龄在300年以上,为明末清初所植。

据《太清宫志》载,明万万年:由胡家庄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文天后言圣母殿三间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又由主持道人宿义明募集款项进行初次维修和扩建。

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山东建立了东海关,同治四年在青岛口建立了分关,6月,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了戏楼。戏楼的建成,使天后宫成为青岛口一处群众文娱场所。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碑记载:“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胪,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厅堂,峻之以阶级,节焯耀彩,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从碑记来看,捐款重修者皆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这时青岛口已是“游客商人云集于此”较为繁荣的海港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后宫又曾重修,又购置香火地20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亦属庙产范围。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天后宫一带划为德人区,周围村庄尽被拆除,当要拆毁天后宫时,遭青岛商民群起反抗,德总督慑于威力,决定将天后宫从欧人居住的青岛区迁至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在今馆陶路拨给地皮,但未俟迁徙,德日易帜,日本占领青岛后,再没提及迁徙之事。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除将戏楼、钟、鼓楼重新改建外,还增建了殡仪馆,主要建筑改用黄绿色琉璃瓦。这时的天后宫共有殿宇16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成为一处报持清带建筑风格颇为壮观的香火圣地。

天后宫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1996年,青岛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尽快修复并合理利用天后宫》的一号议案,青岛市政府拨巨资对其全面修复并于199812月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天后宫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原殿堂内供奉的天后、龙王、财神诸神像均恢复,其余殿堂用作陈列展览天后文化及民俗文化。

【牧马城遗址】 位于胶州市里岔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城郭呈正方形,总面积为48万平方米,城周四华里,每面一里,每面中间有一城门。东、北、西三面的城门已不见痕迹,南门遗址仍然可寻。围绕在南城门外的小城,又叫瓮城,保留有10米长的城墙遗址。其高度平均在2米以上,有的地方高达3米左右。从城墙被冲刷的坡度来看,原来城墙的高度应在7~8米间,宽约6米。城墙为夯土筑成,至今土层坚实,当年夯筑的柱洞仍清晰可辨。现城墙内外地面上仍残存汉代的砖瓦、陶片,还曾出土过铜箭头和铜洗,当地群众也经常发现有“货泉”与“五铢”字样的铜币。

牧马城遗址

汉代,胶州湾一带是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牧马城就是其中之一。这座故城在汉代称“东黔陬城”。据《胶州志》载“东黔陬蚊在治西城八十里,胶水之东,牧马城《汉・之理志》之黔露县也……《魏・地形志》黔陬县有黔陬城,皆指此城而言。筑胶水径东黔陬后,即继以西黔陬,则东城去西城,不过十数里,西城滨水,东城犹是。二城在两岸,故分东西,其实亦南北也。牧马城在胶水东岸……自西晋至明中叶,已数千百年,明择地养马,因旧而新之,至今犹形势可观”。可见,明人又在此择地养马,改名牧马城,也有人说它是汉代的祓(音福)城故址,就是《汉书》上说的黔陬城,而且是东黔陬,因为此城以南别无故城址,西黔陬城,早已被铺集水库所淹没。

解放后,文物工作者对牧马城遗址作过多次考查,并于城墙上遍栽松柏,使故城掩护在翠绿之中。1984年,牧马故城被列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俗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环境清幽,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

据《太清宫志》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省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重修,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唐、宋、元、明、清、民国均有扩建、重修。

明万历年间太清官发生过一起僧道之争,宫宇倾圮,憨山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后于万历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并予以扩建,太清官的面貌布局,大体于此间形成。

太清官整个殿宇分三个独立院落,宫舍150多间,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东南是三官殿、中间是三清殿、西是三皇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的建筑。

太清宫阆苑圣德石牌坊

太清宫内历代名人诗文、题刻很多。三皇殿门外西侧墙上,各嵌有一石碑,刻有成吉思汗给邱处机的圣旨全文。邱处机在太清宫也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刻。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清蒲松龄、康有为均曾住太清宫,并留有诗文。明万历十八年敕谕赐给太清官的《道藏》经一部,现存青岛市博物馆。1979年,太清宫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现已全部修复并对游人开放。

【童真宫】 亦名“童公祠”、“童政宫”,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前1公里处。为祀东汉不其县令童恢而建,相传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重修,旧有元代延祜年间(1314~1320年)的重修童公祠碑,记叙了童公祠的历史和童恢的事迹。

童真宫

童真宫原有正殿一座,配殿两座,分前后两院,共有大小房舍60佘间,青砖小瓦,砖石结构,为硬山式建筑。前院祠门三间,两边耳房彩塑红、白立马各一匹。正殿三间,塑童恢坐像,有壁画,绘记童恢生平事迹及童恢驯虎故事。院中有银杏、古柏、凌霄、牡丹等古树异花等,其中六株古柏相传为建祠时所植。配殿为真武殿和娘娘殿,殿后为童恢墓(衣冠),封土呈圆丘形,高丈许,环以围墙,墓前有两个石雕小虎,造型古朴优美,表情温顺。又竖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座,碑文为“敕封后汉不真尹童府君之墓”。

元初,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住祠内,遂成为道教教庙宇,改名通真宫,但仍祀童恢,只是在墙东增建了道舍。童公庙自元初改为道教通真宫以来,至1949年解放时,共21代主持道士。解放前夕,通真宫共有殿宇道舍36间,道士6人,庙产土地约50亩。现主要建筑历经洗劫,仅有殿堂尚存,童恢塑像、墓碑等均被毁掉。 

 

   【法海寺】 位于城阳区夏应街道办事处源头村东侧为青岛地区最古老的处佛教寺院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

    据原庙碑记载法海寺始建于曹魏宋以后各代多次重修1956年又重修。法海寺创建时的祀神、殿堂规模已无法考证只知元代延祜二年1315重修规模大体是首创法海堂五间前后六楹七柱既塑禅迦五士兼饰观音一堂金碧灿然功勋备矣。然后创建云堂、耳室、僧寮皆砌门窗。……四十间……为当代之宏观。现存法海寺规模1934年重修。占地面积25500平方米现仅存大雄宝殿、配房、山门及院墙周长293米等。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后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歇山式木结构前有碑亭两座分东西并列东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碑记西为元泰定三年1326《重修法海寺碑》两碑均高31.3都记载着法海寺重修经过。

法海寺西侧是寺僧墓地凡修建法海寺有功的和尚死后筑塔葬之名寿塔。这里原有三座墓塔鼎立一是元泰定年间为圆通筑的寿塔另外两座是明永乐年间为广进和玉柱筑的寿塔现已被破坏。

 

法海寺

    19807在寺门西南约20米处修路筑桥时1.5米深处发现100余件残缺不全的石造像。大者身高2小者仅20厘米造像的表情、姿态各异、发型、穿戴亦不同。石造像比例匀称衣纹流畅造型优美神态生动能透过衣衫的质感刻划出优美的体态和丰润的肌肤显示出高超的石雕艺术技巧是一批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为研究中国的石雕艺术史和佛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一件残佛像底座前有题名大齐武平二年……”,“大齐武平是南北朝北齐高纬的年号武平二年即公元571根据石像的造型、服饰以及雕刻技法等多方面考证应为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造像。石造像在地下排列整齐可看出当时是有意埋下的待机再取出修复。这可能与唐武宗会昌灭法事件有关从出土的石像数量之多也可看出法海寺在当时规模之宏大。现法海寺已修整一新对外开放。

   明道观 又名棋盘石庙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白云洞的西南方海拔830在崂山的宫、观、寺、庵中它的地势最高四方峰峦重叠怪石林立环境极为幽静。

明道观始建于唐代宋、明、清、民国均有重修建筑分东西两院均硬山式砖石结构东院玉皇殿三间祀玉皇西院老君殿三间祀三清。清光绪年间最盛时期有道1870客房32间。解放前夕仅有道士5属道教金山派

 

明道观

据《崂山地名志》载唐天宝二年743),唐玄宗派遣采药炼丹人孙昙来此采药炼丹并建有山房、在现明道观西南涧水之东有一方大石石上线刻观音菩萨像和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几个字另一块岩壁刻有孙昙像旁镌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向西约30余米处的块巨石60余字的摩崖刻石因年久风雨剥蚀已难以全部辨认大唐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等字尚依稀可辨。明道观这两处刻石是研究崂山宗教传播发展的最早、最可靠因而也是最宝贵的资料

    自明道观前望有海拔981米的天茶顶”,在悬崖石缝中有一株野生茶树因地势奇险可望而不可及。南下1里的山顶上有一巨石伸出这就是著名的棋盘石。石长约10高约3.3上平如台可坐10余人。石台面上刻有一双钩十字形如棋盘旁镌采药孙昙遗迹石7字。又因这里风光非凡也称为棋盘仙奕

   白云洞 位于崂山东部海滨刁龙嘴村西海拔约400米的山顶上。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里白云缭绕而得名。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明、清、民国均有重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白云洞由三块巨石结架而成右为白虎石”,左为青龙石”,洞内宽深各十丈面积达30平方米可站立数十人。洞内原供有铜铸玉皇神像极为古雅并曾有藏园老人傅沅叔题壁。洞外另有青龙阁、迎宾楼等建筑共有24均为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洞前有银杏两株枝叶繁茂背依危崖前临深涧俯瞰大海。并有百年玉兰与形状神奇的古松名曰华盖松

    在白云洞的青龙石上有一洞穴穴上有卧风窟三字此地地势奇异山风过此回旋不止故名卧风窟。窟旁有菩萨洞”,曾供有铁佛一尊相传为清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岛上得来的。顺白云洞南下还有清虚洞普照洞清虚洞为人工所凿小而明洁人坐洞中就可俯视山下的山海景色。

    白云洞东南有一逍遥谷”,谷中苍松秀竹特别茂密谷中有石塔两座一处葬开辟白云洞的白玉蟾隐士的遗骨另一处葬白云洞开山道士田白云遗骨。

从白云洞东侧沿山路攀二仙山穿石隙攀上上天梯”,越过三步紧”,即达山巅会仙台”,台上仅容一人状如坐椅椅背有一传说登上会仙台”,便可与神仙相会1939农历三月十五日日军在崂山扫荡时曾在白云洞残酷杀害道4村民2其中年龄最小者仅14岁。1938日军侵占青岛后国民党李先良曾率部在白云洞避难并设有迎宾馆

顺白云洞脚下的石阶而下向北行约1.5公里有一斐然亭。为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于1935年所建小亭翼然临于濒海小路之尽头悬于陡壁悬崖之上此处峭壁状如满弓给人以一触即发”,小亭会立即汇入大海之感亦为白云洞之一大奇观。

白云洞确如洞下一块摩崖刻石所题白云为家”,蒲松龄曾作诗题白云洞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羽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笑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白云洞

    上清宫 位于崂山南部一幽谷中。这里入山已深飞尘远隔空气清新加上周围苍松葱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鸣奇石屹立环境特别清幽。因与太清宫俗称下宫对称又称上宫

    上清官始建于宋初元、明、清、民国均重修。上清宫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宋末废圯。元大德元年1297重修。元延祜四年1317承务部朱恽撰《重修上清宫记》碑原立于宫门内东侧碑高丈许现只存负碑石龟碑文字迹也已剥蚀难辨。

   

上清宫

    上清官有前后二处庭院和偏院有殿宇房舍28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正殿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有前廊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偏殿祀三官右偏殿奉七真原有木雕神像极精美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正殿西窗前有白牡丹一株枝繁叶茂高约八尺相传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仙香玉。其实有关白牡丹之传说早于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之前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高宏图所撰《崂山九游记》中就有记载宫前白牡丹一本近接宫之几案阅其干似非近时物。道士神其说谓百岁前曾有大力者发其本负之以去凡几何年大力者旋不禄。有白衣人叩门至曰我今来我今来盖梦谈也。晨视其牡丹旧坎果已归根吐茎矣谈者至今不衰。 院前有两株粗大之银杏、东侧一株苍劲古朴胸径2.35横云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宫中道士讲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在青岛的古银杏中此树堪称银杏之尊。明末汪有恒的《游崂山记》说这两株银杏宋初至今弥茂”,证明其树龄已逾千年国内不少植物学家不辞长途跋涉专程前往考察。

    殿之东偏有一巨石道山石”,石下有一小洞旁镌道山二字石背刻有上清宫的土地亩数等。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镌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首。词前有序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1209胶西醮罢道公邀请来游此山至南天门命黄士奏空洞步虚及填词一首名曰《青玉案》。以及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这处刻石是研究崂山道教的重要资料之一。所说刻在别石”,即宫外西北角的鳌山石。鳌山石形如圆丘石上横镌鳌山上清宫”,直刻长春真人作诗十首及十首诗全文。其中佳句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对崂山评价甚高。鳌山石下有一口清泉圣水泉”,水质甘洌澄明为崂山名泉之。官西与宫前有两座小石桥一名朝真”,一名迎仙”,两桥之上竹树蔽荫人从桥上走过松风水响别有风趣。

   太平宫】 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麓负山面海有奇峰异石古木幽洞。

太平宫始建于宋代金、明、清、民国均有重修近年又经全面修复对游人开放。

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和清代顺治十年1653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太平宫。据元代张起岩撰《聚仙宫碑铭》载宋太祖敕建太平兴国院处之上清、太清二宫其别馆也。太平宫一度成为崂山道教之中心四方求道之士闻风而至太平宫开始兴盛起来。据文献记载在南宋绍兴、金明昌、明万历年间均有过修缮和复建。

    太平宫殿宇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呈字形三院落正殿面阔三间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另有东西两配殿。一进院门照壁上有单线钩刻的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相传为清代书法家华世奎所书。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虽小却颇具道家清静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朴。近年修整时又重塑了这些神像。

    太平宫西院中有一井龙涎”,井侧石上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一首诗。东院有钟亭内悬古铜钟一口名曰上苑晓钟。出东院门即见崂山著名异石绵羊石和奇峰狮子峰。绵羊石由几块天然巨石叠成仿佛人工雕琢的一只绵羊跪伏于山坡之上不但外形酷似而且口眼皆备在崂山的象形石中以此为最。

    绵羊石北有狮子峰背海面山上刻明邹善所题山海奇观四字字径40厘米。近峰巅处有一形如狮吻的洞厦内可容10余人。洞壁上石刻重叠字迹依稀可辨有明代蓝田、陈沂等于嘉靖十二年1533的题刻.以及金代游人明昌五年1194的题字。狮子峰侧有陈沂亲笔篆书寅宾洞三字及诗一首。

狮子峰上又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于隆庆二年1568所题明明崖三字并赋的诗作。近年重修太平宫时于狮子峰东侧镌狮峰观日四个大字附近并新镌当代诗人臧克家和书法家蒋维崧的诗和墨迹。

 

太平宫

    太平宫之西有石洞如厦镌当代书法家沈鹏手书。洞侧长石斜欹眠龙石”,眠龙石中央有诗文石刻字约5厘米下署正德乙亥仲秋晦日奉敕巡察海道献陈海波人牛口书元中命刻石

    此洞原名老君洞”,邹善认为其名不随行的即墨县令杨方升取《史记》:老君犹龙也之意改名犹龙洞”。并书于左方之石上。犹龙洞顶的巨石翠屏岩,又名混元石石上刻有星斗图案,为道家练功作法之处。

   自犹龙洞北上过白仙人桥,至白龙洞,旧祀道教全真派北七真马丹阳、邱处机等。因洞上镌刻邱处绝二十首,且书、刻较佳保存完好而极有盛名。

   【华楼宫】 位于崂山华楼山上北临崂山水库东与北九水群峰隔河相望西有石门山。华楼山方方正正远远望去仿佛建于山巅的一幢高楼。据清代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华楼山县南四十里山巅有石似楼故名一名华楼峰。可见华楼山和华楼宫的名称皆来自此峰。

    华楼宫是华楼山上的主要建筑物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由道人刘志坚始建明、清均重修占地面积约13500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自东而西依山而列分别为道房、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庭院呈长方形东为院门。现存玉皇殿、老君殿保存较好均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

    华楼宫面向深谷竹木树林茂盛院内有四株直径一米多的古银杏树绿萌如盖遮满了大半个庭院。老君殿背靠碧落岩”,岩下有一泉金液泉”,泉水清洌甘美大旱不涸。金液泉三字系明代石刻字径25厘米泉旁石壁左上方刻莱州府同知南津陈栋、登州道指挥平山五住同游此泉蓝田在殿后石壁上刻有灵峰道浣。字径0.33米亦系明代石刻。在碧落岩下刻有诗一首稍东还刻有邱处机的诗句。

 

华楼宫

 

华楼宫观景亭

    出华楼宫西门北上有一方平地即旧玉皇殿旧址。此处峭壁石色斑斓青翠欲滴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陈沂所书翠屏岩三个字。岩下的玉皇洞”,形状奇特呈椭圆形象是半个蛋壳镶在石壁上洞壁十分光洁状如人工开凿实为天然生成。其东镌丹诀一首末作大德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云岩子上石

    华楼山胜迹荟萃颇有特色。元代礼部尚书王思戾品评华楼山有十四景明代赵贤曾立碑赞之为海上名山第一。明代监察御史蓝田曾说云满青山风满松何必洞天三十六?”(道家说舛仙屠住的地方.十大洞天””六小””二福地),山风满松的华楼就不必再寻仙人之”洞天福地“了。山上刻石较多粗略统元、明、清代以后的题、题名、题字以及摩崖共30多处而且保存完好。明末做过御史的著名的东林党人黄宗昌在其《崂山志》中赞誉华楼碑书海上名山第一信不诬也

在翠屏岩之西有一巨石镌邹善所书仙岩二字岩顶有一长约50厘米深约20厘米的菱形石窝旁刻天深泉三字又因泉形如目俗名天眼泉”,虽位近山巅、又于巨石顶部竟长年有水大旱不涸争人称奇。仙岩西北山坡上。有一直径约两米的天然石盆传说是玉帝的女儿沐浴之处玉女盆

玉女盆之西的山头是凌云崮又名灵烟崮。崮南底部有一石洞为华楼宫创建道人云岩子刘志坚藏骨处。洞上镌灵烟坚崮永丘之坟。洞旁石上直刻4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刘志坚在华楼宫修行30死后其弟子为他立了座行状碑由当时的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撰写碑文叙述了他苦修的一生。

    崮顶巨石垒叠如台自崮东小路北去不远石壁上凿有几个脚窝可攀附登上崮顶顶部约20平方米上面有14个石坑其形如锅、如盆、如碗、有的竟如汤匙恰似一套餐具。崮上还有一座废圯了的砖丘俗名老师傅坟”,所葬何人无从查证。与华楼宫相对的平峰南天门.石崖空兀巨石如台刻有邹善草书极乐处三字。石侧有两座人工开凿的小洞其一名重阳洞”,因旧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得名。华楼宫和附近胜迹、刻石均为研究道教传播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霞洞 位于崂山上清宫北约1.5公里的玄武峰近山巅处海拔600多米。

    明霞洞始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明、清均有重修。原是上清官的别院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洞额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长春所书刻于金大安三年1211。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于地下。洞东一嶙峋巨石尚存有天半朱霞题刻。洞外石壁上刻有《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始末。洞西斗母宫为现存主要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砖石结构。斗母宫始建于元代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由道士孙玄清重修大殿前临涧的客房则建于清代末年。斗母宫之西原有清末所建的观音殿后在暴雨中被山上滚石摧毁。

 

明霞洞

在明霞洞后玄武峰近巅处的峭壁上有一玄真洞洞额镌重建玄真口吸将乌兔口中吞”,相传为张三丰俗名献元辽阳懿州人七岁能奕即无敌除博陵令后弃家人道天顺三年敕封为通微显化真人著有《太极炼丹秘诀》手书。乌兔即曰金乌、月玉兔),所谓口中吞是指道家吐纳导引呼吸运动听达到的一种境界。即采日月之精华,散而为风,聚而为形,修炼成仙之意。玄真洞东,有一高约十米的大石,。为明代陈。但因年久风雨剥蚀,已不可辨认。在玄真洞东去的石壁上有一小洞相传为张三丰所凿有明代登州武举同曾题诗一首。

明霞洞虽座落在玄武峰近山巅处,山后多为累石复盖然而却有上、中、下三泉.终年清泉涌注大旱不涸为他处见。

   【华严寺 原名华严庵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部海滨那罗延山南麓。南、西、北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庙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