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西南岸,胶州湾畔。现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黄岛、城阳七个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市。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
青岛市海域辽阔,港湾岛屿星罗棋布,海产资源优厚,矿产资源丰富,久以“渔盐之利”“海上名港”著称,是座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一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与发掘证实,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青岛地区的远古居民,就开始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据《即墨县志》记载,现在的青岛地区古为东夷地,夏禹划分九州时,为青州之域,商周为夷国。战国时代,青岛大部分地区为齐国所属,秦朝属琅琊郡,西汉归胶东国,东汉为不其侯国,晋属长广郡,隋、唐时代属东莱郡,宋、元、明、清均属莱州府(今莱州市)之域。青岛市区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的范围。
即墨市马山、胶州市大沽河、胶南市大珠山出土的纳玛象等动物化石证实,远在数万年至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青岛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丛生、草原和湖泊交错遍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纳玛象、披毛犀、羚羊、野猪等动物经常出没。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东夷的原始居民在此集群而居。他们选择依山傍水和地势较高的台地作为栖身之处,这种地方一般都鱼虾聚积,土地肥沃,风向适宜,水陆交通都极为方便。先民们已懂得采用挖槽起基的先进建筑技术盖屋,还在屋内或住所旁边挖有形状不一的窖穴,用来贮藏粮食等。他们用夹砂陶鼎、鬻、鼽煮饭烧水;用陶瓮、罐、盆、盘储存或盛装食物;饮食用陶钵、碗、杯、豆等;并开始用粮食酿酒;用黑陶高柄杯或单耳杯饮酒;人们还用石质或陶质的纺轮捻线进行纺织,用骨针、骨锥、角锥或牙锥缝纫衣服;用石、玉、陶、蚌等不同的材料制成各种装饰品,佩戴在身上。
当时,人们过着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公社生活。农业生产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农产品主要是粟(谷子),在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一窖穴内贮存着一立方米的粟,证实其产量较高,有的人不仅够吃,而且还有剩余。人们用大型石斧和石锛砍伐森林,开辟耕地;用扁平石铲和鹿角锄挖土掘地;用双孔石刀、石镰、蚌刀收割庄稼;把收藏的粮食放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杵捣去皮壳,进而研磨成粉末,然后再加工做成各种好吃的食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多,家畜饲养业也随之发展。当时生产喂养的是狗和猪。狗除食用外,还可以帮助人们守护和行猎;猪不仅充作食物,还可做为衡量财富的标尺。渔猎和采集是人类谋生的辅助手段。男子主要从事渔猎,用石矛、弓箭等锐利武器或用网捕捉猎物。人们还用网捕捉鱼、虾、龟等水生动物,也经常采集海螺、牡蛎、蚌蛤等。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的制作和编织手工业都有一定的分工。制陶业以男子为主,与农业有分工。陶器生产包括选料、成型、烧制等一系列较复杂的过程。制陶方法在大汶口文化早期为手制,中期以后才发明轮制。龙山文化时期则普遍采用轮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使器形规整,器壁均匀,胎质细腻。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著名的“蛋壳陶”镂孔划纹高柄杯,标志着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玉晗、玉环、玉璇玑、玉剑、玉管以及成套的鸟形玉器,反映了制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骨、角、牙器种类繁多,常用于生活和生产方面,有的还制成观赏品。铜器也已经使用,在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两件铜锥形器证实,青岛地区在四千多年前便有了冶铜技术,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广泛使用金属的青铜时代开辟了道路。
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玉璇玑
新石器时代的陶鬶
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青岛地区无论是大汶口氏族,还是龙山氏族,都非常注重器物的造型。例如陶鬻,大都是前两足较直或略高,流部尖长前伸或上仰,整个形状略似一只大鸟站立。有鼎足也有模拟鸟头,器物外表多饰以篮纹、弦纹、划纹、指甲纹、堆纹和镂孔等。有红色、黑色、褐色彩绘及绘画简单的三角纹。在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昂首狂吠、四足挺立的狗形鬻、微露獠牙膘肥的猪形鬻(造型奇特的圆形龟形鬻),都是工艺精美的雕塑品。
三里河遗址中已经发掘的二百多座墓葬,反映了当时已有固定的公共墓地和葬俗。大汶口氏族墓葬排列较整齐,龙山氏族墓葬排列较紊乱,均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极少数为仰身屈肢葬或俯身葬。尸体都是头西偏北而足东,有人为的将头骨变形和拔除侧门齿的风尚,有的张着大口,有的含着玉晗,有的在身旁放着海螺蛤蜊壳,也有的手中紧握獐牙或蚌器 随葬器物多放在足的下部,多寡不一,有的多到数十件,而有的则一无所有,反映了氏族之间在分配上有不均现象。
以上出土文物证实,青岛地区原始居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磨掌砥足,进行艰苦的劳动,发展生产,过着较长期的定居生活。他们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二
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青岛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在平度市东岳石村一古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在石器中,以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柄的石斧为典型。陶器胎质较厚,表面有突棱,制作粗糙。这批遗物的造型和风格都极富地方特征,因此,考古界特将这类文化遗存谓之“岳石文化”。青岛地区除平度市东岳石村外,城阳区西小村、崂山区北宅村、胶南市西寺,即墨和莱西等市均有“岳石文化”发现。它在时代上晚于山东龙山文化,是夏代至早商时期生活在山东境内(包括青岛)的古代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城阳区安乐村、东古镇,李沧区十梅庵,胶南市东皂户,莱西市南岚,即墨市西四舍,胶州西皇姑庵等遗址出土的陶器、铜器、兵器和车马器,证实了商周时期,青岛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也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在胶州西皇姑庵发掘的两座小型奴隶主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东西向,长3米左右,宽1米多,深2米,葬具有一棺一椁,并有腰坑,随葬有大量的随葬品,奴隶主把奴隶处死后殉葬,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性。
岳石文化出土的陶尊
岳石文化出土的亚腰石斧
《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约公元前11世纪),封少昊之裔兹与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就是计亓(即今胶州市城西南的城子村前)。春秋时胶县(今胶州市)是介葛卢国,计亓改为介根,为莒,后与介国并入齐国。《左传》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纪(古国名,在今寿光东南纪台村,公元前690年被齐所灭)人伐夷就在即墨,即墨本为莱国的古域棠,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灭莱归入齐。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数年内国泰民安,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强盛局面。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齐封即墨大夫(即烹阿大夫),即墨之名始称于世,以其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即墨故城位于平度市东南30公里的大朱毛村附近,史书上称古岘,俗称朱毛城。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的军队攻齐,半年之内,攻取了齐国70余城,只有莒和即墨未被攻下。在齐国存亡关头,田单担任即墨守将,整顿扩大自己的队伍,亲自带头修筑城防工事,积蓄力量,待机反攻燕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驾崩,太子乐资被立为惠王,田单一面派人向燕诈降,挑拨离间,涣散燕军,一面智用火牛阵奇袭燕军,很快收复了被燕军侵占的七十二座城池,并到莒城,把新立的齐襄王法章接到了临淄,由此田单被封为安平君。
《管子・轻重篇》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竹书纪年》曰:“周显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实地考查,齐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济南、淄川,过安丘、诸城,进入胶南市又经大庄、六汪、铁山、隐珠、灵山卫、黄岛区,逾小珠山东面的东于家河(长城岭)而入海。齐长城在胶南市东西长达55公里,呈土岭状,高2~3米,宽7~10米,砖石铺地基,夯土筑墙,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坍塌破坏,仅余零星遗迹可寻。小珠山的峰峦之间,野草杂树丛中,尚有多处断壁残垣,清晰可辨。
清咸丰七年(1857年)在胶南市灵山卫古城旁,曾出土三件青铜器“陈氏三量”(即陈纯釜、子禾子釜、左关禾钅和)均铸有铭文。据郭沫若考证,系齐国量器。灵山卫即古代的安陵,为战国时代齐国的海上门户。齐国曾在灵山卫设左关。设关则有市,说明当时商业和对外贸易是相当繁荣的。
商周时期的青铜爵
1971年,在城阳区安乐村的财贝沟出土了战国时代青铜器,有铜鼎、敦、舟、豆、戈、剑、马衔、马镳、贝币等。1980年,在城阳区黄埠村也出土了铜鼎、衔、戈、剑、镞及贝币60枚。1968年,在青岛市女姑口出土一批齐国货币,有“即墨之法化”、“齐法化”刀币和“嗌六化”、“嗌四化”圆币。1980年,在李沧区李林南庄也出土齐刀币274枚,有“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齐法化”、“齐建邦涨法化”等五种。此外,在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市均有齐刀币发现,充分证明青岛地区属齐国无疑,并且当时的经济已相当发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青岛归琅琊郡。秦始皇十年间,五次东巡,有三次登琅琊台,并把3000户人家迁到琅琊山下,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役,敕令夷平越王勾践所筑旧台,另筑新台,在台项“立石刻,颂秦德”。秦二世登基后,也曾到此,并在刻石上加刻诏书和从臣姓名,表示“以章先帝成功盛德”。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爆发之后,六国的贵族们乘机纷纷加入起义队伍,田横也随其兄田儋起兵,企图建齐,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田横“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刘邦称帝后,一再诏之,田横行至洛阳,羞为汉臣,拔刀自刎,岛上五百壮士亦集体挥刀殉节。在今即墨市田横镇田横岛上,田横五百义士墓尚存。
至汉代,青岛属不其县所辖。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到不其城(今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并在女姑山上建祭天拜祖的明堂九所。汉景帝封其十二子刘寄为胶东国的胶东王(也称康王),正式建都即墨。康王死后,在六曲山上筑成许多大墓,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为省内少见。东汉光武帝即位,又封伏湛为不其侯,经七代传至伏完,其女伏寿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皇后,《三国演义》中有“伏皇后为国捐生”一章,颇为生动。据《即墨县志》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解放后,在城阳一带发现汉墓多处,有砖室也有石室,出土文物有陶罐、铜鼎、铜镜、博山炉、铜刷、铜印、五铢钱、铁剑、铁刀等,说明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此外,城阳区的童公祠,原来就是为纪念不其县令童恢而建,他任不其县令时,许多执法廉明,多德政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
汉代彩绘陶马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提倡下广泛流行。城阳区的法海寺,就是“自魏武皇帝创建”,说明当时佛教已传入青岛。我国高僧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游历30余国,于义熙八年(412年),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经海道回国,不期遇“黑风暴雨”漂流到崂山南岸登陆,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80年7月,城阳区法海寺门前修公路时,出土了一批残缺不全的石造像,其中有件佛底座勒铭文“大齐武平二年”(571年),反映当时较高的雕塑水平,也证实宗教的道佛之争也波及到青岛地区。北朝书法,以北魏为最高。平度市天柱山《郑文公碑》,则生动地体现了由隶到楷的书法变革风貌,为考据书法源渊的国宝。
四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置胶西县,恢复了即墨县,并在今址建立了新县城,属东莱郡。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胶西县并入高密县,在县东设置板桥镇,“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遂为北方唯一的海口。唐太宗征高丽时,就曾在板桥镇海域之唐岛驻跸,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园仁法师也曾到此。唐玄宗派王曼、李华周、孙昙等人进崂山采药炼丹,将崂山易名“辅唐山”,于是崂山道教得以兴起,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道教在崂山日益兴盛,道场不断增加,成为中国道教之著名丛林。
法海寺大殿
五
到了宋代,板桥镇已成为对外海上贸易的五大口岸(另有广州、泉州、杭州和明州)之一。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宋廷采纳了密州知州范锷的建议,设立密州板桥镇市舶司(宋代密州下辖诸城、胶西等县),而青岛隶属胶西县,设置“抽介务”(抽税官名),在板桥镇设税关,办理征税事宜,税率定为十分之一,年税率可达三万贯。南宋时,红祆军首领李全曾派其兄李福守胶西,以征商税,扼财源,依靠板桥镇办理商运将收入做为抗击金军的粮饷来源。南宋时,胶西县曾一度沦为金朝统治,金主完颜亮除以陆地进攻南宋外,还在胶西县训练海军,企图从胶州湾出发进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1979年,城阳区马台村出土55公斤宋、金货币,即墨市垒里村出土500公斤宋、金货币及1982年胶州官路联中出土1000多公斤的宋、金货币,都证实宋代的青岛地区商业贸易是相当发达的。
元世祖统一全国后,定都北京,南粮北运,粮食从江淮装船,道经胶州、成山直至天津,盛时一年可运360万石。明初,建都南京,仍每年经胶州运粮75万石。
六
由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日益严重,明代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在沿海一带设立军事卫所。青岛地区有灵山卫,下辖胶州所、夏河崖所、石臼所等;鳌山卫,下辖浮山所、雄崖所等。原存于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黄浦江路居委会官厅村的《新开胶州马濠运记》碑,使我们了解到明代重凿马濠运河的情况。马濠既通,不仅缩短了南粮北运的航程,保证了海上安全,而且有利于胶莱一带民间贸易的繁荣,为以后商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清代,青岛作为港口的活动更加活跃。咸丰九年(1859年),在塔埠头、金家口设厘税局,青岛口、女姑口设分局。同治四年(1865年)又在青岛田等三处设常关分关,隶属烟台东海关。太平路天后宫内之同治十三年《修庙碑记》就记有“旅客商人云集于此”,从捐款名单看,有大商号和大船主几十家,可见当时青岛口已是较为繁荣的港口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视察胶州湾后,确认青岛为一海疆重镇,遂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力移驻胶澳(青岛),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西(今人民会堂旧址),并在前海筑栈桥作为军用码头,从此,青岛地区不仅是海上贸易港口,而且也成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防重镇了。
德占时期的胶澳总督
2003年的迎宾馆
20世纪初的栈桥
栈桥新貌
七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竞相瓜分中国。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梯尔匹茨亲自来胶州湾调查。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以武力强占了胶州湾,迫使清朝守军将领章高元撤出青岛,并强迫清政府于18田年3月6日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势力范围。德国强占青岛后,迅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殖民统治机构,他们不惜以100万马克修建总督官邸、以85万马克修建总督府。德国除制订许多法规对青岛人民进行统治外,还修建汇泉炮台、青岛山炮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以及港口码头、胶济铁路等。
1914年11月11日,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设立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军政署等军事殖民统治机构;建棉纺织厂,开办洋行,利用港口、铁路对青岛进行残酷经济掠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举国一致要求收回青岛和山东主权。1921年3月,青岛码头工人千余人举行大罢工。
1922年12月10日,中国代表王正廷、熊炳琦与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由此光卫、青岛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举行移交仪式,正式接收青岛。北洋政府将青岛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办公署,与日本勾结,处处妥协,出卖主权。1923年,山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来青岛,进行建党建团活动。1924年,正式建立了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从此,青岛人民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阶段。1925年2月,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坚持9天,迫使铁路当局答应罢工条件。4月,大康纱厂 4000余工人举行大罢工,其他日纱厂‘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l 8 0 0 0多人,最后取得了胜利。1927年5月,青岛各界群众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并捣毁了日本驻青领事馆。1 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改为青岛特别市,青岛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在这期问,许多在新文学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作家也纷纷来此任教,如闻·多、老舍等人,他们给青岛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l 938年1月,日本海军在山东头登陆,再次占领青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青岛人民,除采取怠工、罢工、罢课、破坏日军用物资和机车等方式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外,各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武装队打击日本侵略者。莱西市萌山区殉国烈士纪念塔,就记载了该区61名烈士在胶东区党委领导下,运用游击战,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事迹。平度币高家民兵联防旧址,则展现了1 9 3 8~1 9 4 5年,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乎头5个村庄的民兵联防,在平北县委领导下,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阵,粉碎日军进犯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萌山区殉国烈士纪念塔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又一次将青岛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他们除了对市区进行白色恐怖统治外,还以青岛作为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基地。莱西市解文卿烈士故居和就义处,就是对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有力控诉。
1914年的青岛湾畔
青岛新貌
1949年1月,青岛广大职工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始了一系列护厂、扩港、护路和反南迁的斗争,为保全青岛做出了贡献。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座历经沧桑的岛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获得了新的生命。
解放后的青岛,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物保护事业也不断发展。1994年1月4目,青岛市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青岛的文化遗产保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青岛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新路子。自1992年开始实施城市东移西建战略后,在老城区的保护中,形成了“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的战略格局。青岛市借助于改革开放的东风,果断的实施了市级机关东移的战略,迅速带动了东部新市区的开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一座与老市区过渡衔接的、现代化的东部新市区拔地而起,成为新青岛的标志性区域,引起关注。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的西部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以高附加值、密集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资企业保税区等为特色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市区。“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的格局,较为完整地保护了老市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景观。
青岛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96年、1999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以第一号议案的形式,通过了修复开放青岛天后宫、青岛康有为故居的议案;2002年8月,市政府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迎宾馆”及历史优秀建筑“青岛人民会堂”,整建制划归青岛市文化局管理;在老市区改造中,实施保护优先的原则,对全市城乡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倒危的文物保护单位,重点进行抢救保护。
青岛栈桥、青岛天主教堂、崂山道教建筑及全市城乡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保护并对外开放。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兴建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开辟了旧城保护性改造的成功先例。截止2003年底,青岛市各类历史文物古迹己达上千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包括八大关建筑群、即墨故城及六曲山汉墓群),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81处,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131处,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20余处,馆藏文物达20余万件,完成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青岛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图则》,与各文物保护单位签定了保护责任书。青岛的文物保护工作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滨海步行道
青岛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漫长历史的积淀,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是上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共十六大为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了宏伟的蓝图,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青岛市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把青岛建设成现代文化名城!
雕塑“五月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