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军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各式欧陆风格建筑遍布市区,美丽的青岛,被誉为“东方夏威夷”。1994年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4]3号文件,同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批准青岛、佛山、肇庆等37座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两批共62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岛城青岛不仅有迷人的风光,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不族和其族两个原始部落聚居于今城阳一带。青岛地域的古代人类创造了自成体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夏代,青岛地域属莱夷,商代仍为莱族聚居区,对这里进行了早期开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古代文明。西周时代青岛地域属夷国;春秋初期,青岛地域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的属地,中期归入齐国;战国时期,青岛大部属即墨。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会同鲁、郯、邾等国国君率师从陆路北上伐齐南鄙;另派大夫徐承率水师由海上攻至琅琊(古称琅邪)海域,被齐国军队击败,史称“齐吴海战”,这也是迄今为止文献中所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用反间计与火牛阵大败燕军。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三次登临巡视琅琊台,进行祭拜求仙活动,并迁徙黔首3万户到琅琊定居。秦末,楚汉交恶,公元前202年,齐贵族田横,义不降汉,自刎于偃师,徒属500人集体殉节于今即墨田横岛。安史之乱后,青岛地域属河南道莱州,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胶西县撤并入高密县,在县东设置板桥镇。自此,船舶往来,商贾云集,同新罗、日本乃至南洋、西亚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成为北方的重要海港。宋哲宗元祐三年(1808年)正式在密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成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对外贸易口岸,进而成为中外交通的重镇。元末明初,为防止倭寇入侵,青岛地域先后设置了灵山卫、鳌山卫等军事卫所。直到近代,1897年后,美丽的青岛先后被德国、日本、美国强行霸占。现存的胶澳总督府、总督官邸、胶澳巡捕局旧址、测候所旧址、花石楼以及大量的欧式、日式建筑,就是那段惨痛历史的见证。今天的青岛,在党中央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城乡变化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高楼林立,公路交通、海上航运四通八达,已经形成了以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初具现代化规模、各项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并拥有国家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其港口贸易、海洋科研、现代工业、发达农业、金融服务、旅游度假等优势和开发潜力,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