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祥泰
我们本轮续志的任务是记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社会的发展呈现加速的趋势,许多旧事物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主宰着社会发展的走势,这给续志编纂提出了诸多挑战。针对变化了的事物,志书所记载的内容也相应有所变化,这就不只是简单地从时间和内容上接续,而更重要的是在志书编纂时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笔者认为,续修志书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正确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一是继承,既要继承传统方志理论,又要继承伴随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而形成的新理论。二是创新。要根据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完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等社会现象带来的新问题,深入研究续修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基于这一认识,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续志工作实践,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就教于史志界同仁。
一.坚持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
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包括横排竖写、以类系事、述而不论、突出特点、生不立传、志书的完整性等等。这些基本原则必须在志书编纂中自觉坚持,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横排竖写、以类系事是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之一,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遇到麻烦。例如关于集中还是分散记述改革开放问题。在续志篇目研讨阶段,为了突出续修志书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许多人提出应集中记述改革开放。然而在志稿具体编纂过程阶段却发现,一是题目太大,涉及面太宽,不好把握,难以写好;二是不好处理与有关篇章记述交叉重复的问题。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应体现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此,续修志书的各篇章都需要记述改革开放。从已出版的续志来看,部分志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设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等篇,但仍不能很好地处理与有关篇章的交叉重复问题。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违背了志书以类系事的基本原则所使然。多数志书采取分散记述改革开放的办法,各篇章均以改革开放这条主线统领资料,在总概述中集中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阶段重点、突出成果和观念的变化。这种记述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续修《青岛市志》则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志的重大决策部分设置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条目,对青岛的改革开放内容进行了集中记述。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记述方法,既比较妥善地解决了与有关篇章记述交叉重复的问题,又相对集中地记述了改革开放。
突出特色是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尤其是地方特色是志书的灵魂。众所周知,地方特色是志书的内在要求,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优秀志书的显著特点。新一轮修志要使志书质量达到新的高度,发挥志书的作用,必须在突出地方特色上狠下功夫。地方特色是第二轮修志的着力点,进入21世纪,在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志书编纂面临新的挑战,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使地方特色日益大众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是摆在修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保持志书的完整性也是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最初我们在续修《青岛市志》编纂方案中要求,在记述内容上力求体现“突出主要的,强化综合的,归并常规的,舍弃或简化不变的,增加新生的,复载必要的”原则。即突出记载改革开放;强化记述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情况和综合门类;归并记述相互关联或交叉的行业门类;舍弃或简化记述相对稳定、短期内变化不大的事物;增加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复载有特色、有连续性的事物。但是,我们在此后的编纂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这样做实际上是不太妥当的。因为,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而且给读者查阅资料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决定采取“突出主要的,强化综合的,归并常规的,简化不变的,增加新生的”原则。即突出记载改革开放;强化记述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情况和综合门类;归并记述相互关联或交叉的行业门类;简化记述相对稳定、短期内变化不大的事物;增加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复载有特色、有连续性的事物。在我市所辖区、市志的编纂中,我们也坚持了这一原则。
二.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续志内容记载的是改革开放时代波澜壮阔的变化,志书在表现形式上当然应当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首先是树立精品意识,编纂传世之作,内容一定要达到图文并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同样都是历史资料,对修志来说同样重要。首轮修志我市虽然大都在志书中安排了少量的图、照,但在续志开始后感觉到已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认为,图、照的大量使用应是新一轮志书与首轮志书在编纂手法上的一个标志性区别,是新一轮志书在编纂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新一轮志书不仅要增加图、照的应用,而且要使其成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一轮修志开始以后,我们要求各单位要把图、照资料放到与文字资料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收集、同时编辑,由事后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变为事前的图文并茂,比翼齐飞,力求做到志书专业志正文的每一页都有图、照资料。入志之图设有历史沿革图、行政区划图、资源分布图、经济地理图、城市沿革图、城市规划图、市区平面图、交通图、园林绿化图、学校分布图、名胜古迹图等等。并在首轮志书设有行政区划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区位图、交通图和市区平面图、市区交通图、城市规划图。入志照片则要求要有典型性、对比性、资料性,真正起到“一照抵千言”的功效。我市去年新编的《崂山志》,文字凡50万字,图片则多达530多幅,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欢迎,中指组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家评价:《崂山志》的编纂图文并茂,有新意、有创造性、有提高。
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时间服从于质量,这是我们把握的基本原则。总的要求是“快出成果、慎重出书”。我们要求市志各承编单位集中一段时间、集中人力、集中攻关,收集资料,整理长编,条件成熟的单位和区市要尽快形成初稿,然后精雕细凿、打造精品。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志为信史,志书的生命在于它记载事物的真实准确。古人修志讲求“秉笔直书”,虽然反映了古代修志者的良好愿望,但真正的秉笔直书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今天修志,强调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也是对我们当代修志工作者的客观要求。
续志收录的内容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存真求实的原则。我们要求,一是续志收录的内容必须符合事实,不以偏概全、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全局,更不能以个人好恶代替广大人民的真实感受;既反对报喜不报忧、文过饰非,也反对专注于“阴暗面”的错误做法。二是续志收录的内容必须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志书是官书,要为党、为人民、为政府立言,这是我们每位同志要牢记的。续志收录的内容,决不能出现政治性错误。
续志断限问题亦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山东省两办文件指出:续修志书的上限,一般应接前志的下限,必要时可适当上溯;下限根据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的要求确定,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青岛市将续志的上限定为1979年,下限定为2000年。续修方案指出,“为全面、完整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实际情况,各单位承编的志稿上限一般起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下迄2000年。个别事物可适当上溯或下延。首届修志未列入编纂规划的行业门类和新增的行业门类则应追溯至事物的发端。”但是,在编纂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了改变断限的要求。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下限。我市多数区、市志属于续修志书,上限应接首届志书的下限,下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胶州市志(1986~2005)》;由于区划变动等原因,未列入首届修志规划的区、市编修新方志,志书上限自本级行政区划建置之始,下限参照全市续志下限酌定,如《青岛市市南区志》;有的县撤县建市,编修市志,贯通古今,成为历史上的第一部市志,如《即墨市志》。
四.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一是对志书的编纂体式进行改造创新。采用章节体好,还是采用条目体好,这个问题已经探讨了20多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笔者认为,之所以没有形成共识,是因为各有利弊。
章节体这种体例结构比较严谨,内在逻辑关系特别紧密,具有不可拆卸性。其整体性强,容纳量大,便于反映各项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首届《青岛市志》采用的章节体是对近代以来逐渐多见的章节体编纂体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体式,序列清楚、层次明晰、领属严密、结构规范,符合系统分类原理,便于指认,能有效消除资料拼盘的弊端,有利于加强志书的整体性、有机联系性和逻辑严谨性,在这些方面明显优越于旧志书所采用的纲目体和类似辞书的条目体。但其弊端是形式显得呆板,缺乏灵活多样性,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格式化、模式化的印象。另外,它的层次多、分类细,有的可分至五六个层次之多。而实际上,在记述过程中,篇章节的设置只是对横列门类和纵分层次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到了节或目甚至子目才开始纂写具体内容。这种结构往往有叠床架屋之嫌,尤其由于各种事物关系复杂,有些项目不好归类编排,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在首届修志实践中,我们按照章节体组织编写,就曾遇到许多困扰。如有些章下苦于只有一节,为照顾章与章的平衡,而不得不硬性拼凑两节。有时有些节内容很多,又不能随意升格,有些宝贵资料不得不弃之不用,深感可惜。有的章节臃肿不堪,有的死拼硬凑内容单薄,详则难详、略则不略,时令编纂者处于尴尬境地。条目体的优点是层次简单、标题鲜明、结构灵活、包容宽泛,能减少上下左右相互间的牵制和互相制约的复杂性,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可拆卸性。每一个条目由其类目中抽出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词条 ,可以满足读者对某一条目的单独需求,也可避免多属性归类上的麻烦,即利于记述的广度,又利于反映深度,编写时便于记述,书成后便于检索。但条目体也有自身的缺点,各条目一级并列,平起平坐,无所统领,层次不突出,逻辑性差;结构松散,整体性差;体裁欠丰,记述难全。由于条目分类简单,易于容纳繁多复杂的内容,但难于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整部志稿不易达到完整、系统。
章节体和条目体本身存在的缺点决定着它们已不是一种最好的志书编纂形式。目前,我们面临续志内容繁多、社会分工又细的现实,如仍采用章节体的形式恐怕很难将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信息资料全面、系统、科学地予以记述。因此,综合以往各类志书体式的利弊,在总结首届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经验,我们决定续修《青岛市志》的体例采取章节与条目结合体。这种形式摒弃了章节体与条目体的缺点,保留了两者优点。一方面,它在章节层次加强了宏观调控,保证了志书体例的必要的逻辑严谨性,分志下设概述,记述大势大略;章下设置无题小序,勾勒事物发展脉络,从而加强了志书的整体性。在条目一级,强调条目信息的价值、含量和覆盖面,适度放开节下内容的排列规则,灵活设置综合性、主体性、典型性条目,既可增大信息量,突出特色,减少交叉重复,又便于编写,更有利于检索使用。这三大类型的条目,构成了某一事物的点、线、面,比较完整、系统地描述了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这种编纂体式在续修青岛市志编纂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这应当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二是正确处理好全面记述、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三方面的关系。什么是志书记述内容的“全”?我们认为:所谓“全”,就是要做到反映一地社会与自然基本状况的主体事业(事物)不缺,主体事业(事物)构成的要项不缺。这里,强调的应该是主体和要项,而不是说要全面和全部。实际上,全面和全部是做不到的。全面记述的要求,仅在于能以主体资料和要项资料反映出事物的基本状况。什么是志书记述内容的“重”?我们认为:所谓“重”,就是要求志书把能体现社会时代特征的事业(事物)记述清楚,放在突出的地位,给以较大篇幅并着以浓墨。比如改革开放的内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等,不能不分主次,对所有记述内容都平均使用篇幅。什么是志书记述内容的“特”?我们认为,所谓“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一地独有或比较突出(正面的和负面的),而且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事物。这些事物,地方特色强,最有助于提高志书的地方性,从而增加适用性和可读性。要解决千志一面的问题,抓地方特色的记述是关键。基于上述认识,续修志书不仅要重视全面记述,更要重视突出重点和体现特色。如果说,续志要有一个高的起点和质量要求,进而提高其科学性并向社会的实际需求接近的话,在记述内容上抓重点、抓特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提高续修志书生命力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在于此。
三是努力做好前志、后志的衔接。续修志书是对首轮志书记述内容的延续,从编纂手法上来说应该是搭接而不是对接。中指组要求续修志书增加“承前简述”一编,对首轮志书的有关问题作简要概述,以便互相衔接。从已出版的续志来看,没有一本志书专设“承前简述”编,看来这项工作难度很大。“承前简述”的内容在续志中不能没有,从实际出发,我们在市志编纂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志书的总概述中对青岛的地情从建市开始进行记述,对青岛的地情作一概括的交代;二是在分志的概述中从事物的发端写起,简要介绍行业、事业、部门的历史发展脉络;三是在章下序中从青岛解放写起,记述某一项事物的简要情况;四是在节下设置综合性条目,从1979年写起,记述某一具体事物的简要情况。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较好地做好前志、后志的衔接,而且能够较好地增强志书的整体性。
四是力争多出版电子版、网络版、影视版志书。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为修志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提高了修志效率,同时也为地情资料提供了新的载体,更有利于方便社会读志用志。首轮修志任务是编纂出版书籍版志书。新一轮修志开始后,山东省两办文件要求,在完成书籍版志书的基础上,要同时制作电子版志书(光盘)。青岛市在这一工作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去年在编纂出版《青岛2003》书籍版的同时出版了电子版《青岛2003》,今年我们即将编纂出版的《青岛文物志》和《青岛2004》亦要出版电子版。志书上网,地情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在电子版志书的基础上制作网络版志书是建设地情资料库的必然要求。首轮修志后期,一些省、市曾尝试编辑出版影视版志书,如陕西省的黄陵县。在新一轮修志过程中,即墨市率先提出了编辑出版120集的影视版即墨市志的规划。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在山东省修志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新一轮修志工作,编纂精品佳作,必须自觉做到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正确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方志理论,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续志工作实践,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即坚持志书编纂的最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的原则。以上观点的提出,是笔者在续修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或许有些偏颇,甚至谬误,敬请有识者指正。